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5-23页 |
0.1 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0.2 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17-20页 |
0.3 研究特色与意义 | 第20-23页 |
1 民俗事象书写的发生语境 | 第23-35页 |
1.1 太阳旗下的黑土地:外殖拷掠下的东北经济 | 第23-27页 |
1.1.1 二元对立的经济模式下东北人民的苦难 | 第24-25页 |
1.1.2 封建买办、日寇资本与移民政策对经济的戕害 | 第25-27页 |
1.2 官宪、族权、侵略者:多重权力压迫下的东北政治 | 第27-30页 |
1.2.1 官宪、族权:内部反动势力对东北人民的身心压迫 | 第28-29页 |
1.2.2 泣血关东山:外来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残酷蹂躏 | 第29-30页 |
1.3 萨满信仰与多教杂处:原始巫魅的东北宗教文化 | 第30-35页 |
1.3.1 原始、荒蛮的萨满信仰与落后、封闭的东北社会 | 第31-32页 |
1.3.2“淫祀性”的宗教信仰与孱弱的民族意识 | 第32-35页 |
2 民俗事象书写的文学观念 | 第35-48页 |
2.1 民俗事象书写观念的反秩序性 | 第36-40页 |
2.1.1“挂柱”者的反抗:“以武犯禁”的书写观念 | 第36-39页 |
2.1.2“后花园”的心事:反礼教民俗观念的认同 | 第39-40页 |
2.2 民俗事象书写观念的守成性 | 第40-43页 |
2.2.1“娘娘庙会的盛举”:蒙昧宗教信仰的无意识认同 | 第41-42页 |
2.2.2 艾老爹的“爱怜”:民间压迫性的忽略 | 第42-43页 |
2.3 民俗事象书写的动力:创作主体的多重身份和民间立场 | 第43-48页 |
2.3.1 多重身份与民俗事象书写的悖反性 | 第44-46页 |
2.3.2 民间立场与民俗事象书写的保守性 | 第46-48页 |
3“神灵”的崇拜:民俗事象的文本书写 | 第48-55页 |
3.1 积习深厚的萨满教信仰习俗 | 第48-51页 |
3.1.1 祛魅与孑遗:“跳大神”习俗 | 第48-50页 |
3.1.2 万物崇拜:“山神”“神松”恐惧与“崇土”习俗 | 第50-51页 |
3.2 功利性的神鬼信仰 | 第51-55页 |
3.2.1 人与神达成契约:“还愿”习俗 | 第52-53页 |
3.2.2 通天之音:娱神娱人的节日习俗 | 第53-55页 |
4“人世”的关怀:民俗事象的文本表现 | 第55-66页 |
4.1 求生、殖产民俗事象 | 第55-60页 |
4.1.1 找寻与坚韧:“闯关东”现象 | 第55-57页 |
4.1.2 生存与活计:“挖参”与“狩猎”习俗 | 第57-58页 |
4.1.3 活命与抗争:“拉绺子”习俗 | 第58-60页 |
4.2 民间婚姻民俗事象 | 第60-62页 |
4.2.1 原始自由的婚姻形态:“搭伙”与“寡妇改嫁” | 第60-61页 |
4.2.2 封建尚礼的婚姻形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童养媳” | 第61-62页 |
4.3 乡间语言民俗事象 | 第62-66页 |
4.3.1 方言土语的运用:“绺子”的黑话 | 第62-64页 |
4.3.2 童声下的刺世疾邪:孩子的歌谣 | 第64-66页 |
5 民俗事象书写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反思 | 第66-77页 |
5.1 民俗事象书写对小说审美意蕴的多重影响 | 第66-72页 |
5.1.1 风格的影响:雄强与神秘 | 第67-68页 |
5.1.2 审美立场:对“贩夫走卒”的观照 | 第68-70页 |
5.1.3 审美表现:民间氛围的营造与在场感的强化 | 第70-72页 |
5.2 东北作家群民俗事象创作的文化反思 | 第72-77页 |
5.2.1“记忆的证明”:东北民间世相的文学性留存 | 第73-74页 |
5.2.2“历史照进现实”:文化内涵之当下镜鉴与迷思 | 第74-77页 |
结束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