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反应的量化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5页
    1.2 近断层脉冲地震动识别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1 国外研究第15页
        1.2.2 国内研究第15-16页
    1.3 脉冲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1 国外研究第16-17页
        1.3.2 国内研究第17页
    1.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7-18页
    1.5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第18-20页
        1.5.1 研究目的第18页
        1.5.2 研究方法第18页
        1.5.3 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近断层脉冲地震动选取第20-30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脉冲地震动的特征和产生机制第20-21页
        2.2.1 脉冲地震动的特征第20页
        2.2.2 脉冲地震动的产生机制第20-21页
    2.3 脉冲地震动的识别方法第21-23页
        2.3.1 基于小波分析的脉冲识别方法第21-22页
        2.3.2 基于能量的脉冲识别方法第22-23页
    2.4 脉冲地震动的选取和反应谱分析第23-27页
        2.4.1 脉冲地震动选取第23-25页
        2.4.2 脉冲和非脉冲地震动的反应谱分析第25-27页
    2.5 脉冲模型第27-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及模型建立第30-46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第30-42页
        3.2.1 设计方法第30-31页
        3.2.2 工程概况第31-32页
        3.2.3 验算地震动第32-34页
        3.2.4 隔震支座选型及隔震层布置第34-36页
        3.2.5 隔震层的抗风和压应力验算第36-38页
        3.2.6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确定第38-40页
        3.2.7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校核第40-42页
    3.3 结构模型的建立和动力分析第42-45页
        3.3.1 结构模型建立第42页
        3.3.2 滞回模型第42-43页
        3.3.3 动力特性分析第43-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量化分析第46-74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隔震层和顶层最大位移的量化分析第46-53页
        4.2.1 脉冲与非脉冲地震动的对比第46-50页
        4.2.2 脉冲周期的影响分析第50-52页
        4.2.3 与规范值的比较第52-53页
    4.3 层间位移角最大值的量化分析第53-58页
        4.3.1 脉冲与非脉冲地震动的对比第53-56页
        4.3.2 脉冲周期的影响分析第56-57页
        4.3.3 与规范值的比较第57-58页
    4.4 楼层加速度最大值的量化分析第58-63页
        4.4.1 脉冲与非脉冲地震动的对比第58-62页
        4.4.2 脉冲周期的影响分析第62-63页
    4.5 楼层速度最大值的量化分析第63-68页
        4.5.1 脉冲与非脉冲地震动的对比第63-66页
        4.5.2 脉冲周期的影响分析第66-68页
    4.6 楼层剪力最大值的量化分析第68-73页
        4.6.1 脉冲与非脉冲地震动的对比第68-71页
        4.6.2 脉冲周期的影响分析第71-73页
    4.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文心》的阅读教学主张及启示
下一篇:电磁制动结晶器内钢液流场及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