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1 鱼类单殖吸虫概述 | 第10-12页 |
| 1.2 鱼类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 第12-14页 |
| 1.2.1 宿主特异性概念 | 第12页 |
| 1.2.2 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 第12-14页 |
| 1.3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 第14-19页 |
| 1.3.1 单殖吸虫分类系统 | 第14-15页 |
| 1.3.2 鱼类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 | 第15-17页 |
| 1.3.3 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4 云南省鱼类单殖吸虫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 1.4.1 澜沧江鱼类多样性概况 | 第19-21页 |
| 1.4.2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 第2章 澜沧江24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 第23-90页 |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 2.2 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 2.2.1 标本材料 | 第24-27页 |
| 2.2.2 实验试剂及用具 | 第27-28页 |
| 2.2.3 宿主鱼类的分类鉴定 | 第28页 |
| 2.2.4 鱼类单殖吸虫标本的采集、制片和保存 | 第28-29页 |
| 2.2.5 形态分类标本的染色制片 | 第29页 |
| 2.2.6 鱼类单殖吸虫的鉴定依据和方法 | 第29-31页 |
| 2.3 澜沧江景洪流域段24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 | 第31-86页 |
| 2.3.1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 | 第38-49页 |
| 2.3.2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lidae Bychowsky,1937) | 第49-56页 |
| 2.3.3 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 Van Bendeden et Hesse,1863) | 第56-57页 |
| 2.3.4 双身虫科(Diplozoidae Palombi,1949) | 第57-86页 |
| 2.4 讨论 | 第86-90页 |
| 2.4.1 单殖吸虫形态分类学 | 第86-88页 |
| 2.4.2 双身虫科Diplozoidae的分类学 | 第88-90页 |
| 第3章 鱼类单殖吸虫疑难种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 第90-111页 |
| 3.1 引言 | 第90-91页 |
| 3.2 基于ITS 2 序列双身虫科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91-99页 |
| 3.2.1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 3.2.2 实验结果 | 第92-93页 |
| 3.2.3 讨论 | 第93-99页 |
| 3.3 基于28SrDNA序列嗜丽鱼虫属和盾形片虫属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 | 第99-111页 |
| 3.3.1 实验方法 | 第99页 |
| 3.3.2 实验结果 | 第99-100页 |
| 3.3.3 讨论 | 第100-111页 |
| 第4章 鱼类单殖吸虫宿主组成和宿主特异性 | 第111-117页 |
| 4.1 鱼类单殖吸虫的宿主组成 | 第111-112页 |
| 4.2 鱼类单殖吸虫宿主特异性评估 | 第112-113页 |
| 4.2.1 科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 第112页 |
| 4.2.2 属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 第112页 |
| 4.2.3 种水平上的宿主特异性 | 第112-113页 |
| 4.3 讨论 | 第113-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 附录 本研究记述的鱼类单殖吸虫名录 | 第124-12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