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属与棘豆属花发育形态学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1 豆科及其花器官发育研究简介 | 第10-11页 |
| 1.2 蝶形花亚科花器官发育研究简介 | 第11-12页 |
| 1.3 黄耆属概况 | 第12-16页 |
| 1.3.1 国外黄耆属花的发育 | 第12-15页 |
| 1.3.2 国内黄耆属花发育 | 第15页 |
| 1.3.3 黄耆属花粉形态 | 第15-16页 |
| 1.4 棘豆属与黄耆属的关系 | 第16页 |
| 1.5 存在问题和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 1.5.1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1.5.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0-28页 |
| 3.1 黄耆属花发生发育 | 第20-25页 |
| 3.1.1 糙叶黄耆花发生发育 | 第20-21页 |
| 3.1.1.1 成熟花的形态特征 | 第20页 |
| 3.1.1.2 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 | 第20-21页 |
| 3.1.1.3 胚珠的发生和发育 | 第21页 |
| 3.1.2 乳白花黄耆花发生发育 | 第21-22页 |
| 3.1.2.1 成熟花的形态特征 | 第21页 |
| 3.1.2.2 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 | 第21-22页 |
| 3.1.2.3 胚珠的发生和发育 | 第22页 |
| 3.1.3 膜荚黄耆花发生发育 | 第22-23页 |
| 3.1.3.1 成熟花的形态特征 | 第22页 |
| 3.1.3.2 花序的发生和发育 | 第22-23页 |
| 3.1.3.3 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 | 第23页 |
| 3.1.3.4 胚珠的发生和发育 | 第23页 |
| 3.1.4 秦岭黄耆花发生发育 | 第23-25页 |
| 3.1.4.1 成熟花的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 3.1.4.2 花序的发生和发育 | 第24页 |
| 3.1.4.3 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 | 第24-25页 |
| 3.1.4.4 胚珠的发生和发育 | 第25页 |
| 3.2 黄花棘豆花发生发育 | 第25-28页 |
| 3.2.1 成熟花的形态特征 | 第25页 |
| 3.2.2 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 | 第25-28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28-32页 |
| 4.1 黄耆属花序发育的比较 | 第28页 |
| 4.2 花器官特化的意义 | 第28-29页 |
| 4.3 黄耆属花粉形态 | 第29页 |
| 4.4 黄耆属与棘豆属花器官的发生与发育 | 第29-30页 |
| 4.5 黄耆属与棘豆属的共同原基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 附录 | 第3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