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河北省工资集体协商:问题、障碍及实现路径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第8-9页
        1.1.1 理论背景第8-9页
        1.1.2 实践背景第9页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集体谈判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集体谈判制度的萌芽与发展第10-11页
        1.3.2 影响集体谈判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第11-12页
        1.3.3 中国集体协商产生原因与实施意义的研究第12页
        1.3.4 文献评价第12-13页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框架第13-14页
    1.5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5页
2 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理论第15-21页
    2.1 工资理论第16-18页
        2.1.1 古典经济学工资决定理论第16-17页
        2.1.2 现代经济学工资决定机制理论第17-18页
        2.1.3 二十世纪以来工资理论的新发展第18页
    2.2 集体谈判制度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第18-21页
        2.2.1 劳资关系价值取向第19页
        2.2.2 工会行为具有两面性第19-21页
3 工资集体协商的历史、现状及原因分析第21-33页
    3.1 河北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情况第21-22页
        3.1.1 河北省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21-22页
        3.1.2 河北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成果经验第22页
    3.2 抽取的样本企业和职工第22-23页
    3.3 典型案例访谈第23-27页
    3.4 关于全省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成效的评价第27-28页
        3.4.1 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程序运行情况的评价第27页
        3.4.2 关于工资集体协商内容的评价第27-28页
        3.4.3 关于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效果的评价第28页
    3.5 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3.5.1 协商双方实际的不对等第28页
        3.5.2 协商内容僵化协议文本模式化第28-29页
        3.5.3 工资标准及增资幅度等不灵活第29页
        3.5.4 双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主动意识较弱第29页
        3.5.5 协商能力欠缺第29页
        3.5.6 某些地方政府进行粗暴干涉第29-30页
    3.6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0-33页
        3.6.1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刚性不足第30页
        3.6.2 政策引导不足第30页
        3.6.3 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仍不到位第30页
        3.6.4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运行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第30-31页
        3.6.5 工会组织面临资源较少、方法不多、能力不足等问题第31页
        3.6.6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第31-33页
4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议第33-39页
    4.1 着力推动完善制度规则,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保障体系第33-34页
    4.2 争取党政重视支持,着力推动构建科学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第34-35页
        4.2.1 推动纳入党政工作大局第34页
        4.2.2 推进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实体化、运行规范化第34页
        4.2.3 加大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力度第34-35页
    4.3 形成工会内部统筹推进的工作合力第35页
    4.4 着力加大推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力度第35页
    4.5 着力提升工资集体协商运行质量第35-36页
        4.5.1 扩大职工对集体协商的参与度第35-36页
        4.5.2 加强集体合同的履约监督第36页
        4.5.3 探索建立上级工会预审制度并建立评价体系第36页
    4.6 运用劳动需求弹性理论,宏观指导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第36-37页
        4.6.1 以我国制造行业劳动需求弹性的统计为例分析说明第36-37页
        4.6.2 劳动需求弹性理论运用应因地制宜第37页
    4.7 提供工资集体协商所提需要的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氛围与法律体系第37-39页
结束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后记第42-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地方高校智库运作模式研究--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分析视角
下一篇:创业板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研究--以立思辰并购友网科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