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8-9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9页 |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集体谈判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集体谈判制度的萌芽与发展 | 第10-11页 |
1.3.2 影响集体谈判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 第11-12页 |
1.3.3 中国集体协商产生原因与实施意义的研究 | 第12页 |
1.3.4 文献评价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框架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页 |
2 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理论 | 第15-21页 |
2.1 工资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古典经济学工资决定理论 | 第16-17页 |
2.1.2 现代经济学工资决定机制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二十世纪以来工资理论的新发展 | 第18页 |
2.2 集体谈判制度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 | 第18-21页 |
2.2.1 劳资关系价值取向 | 第19页 |
2.2.2 工会行为具有两面性 | 第19-21页 |
3 工资集体协商的历史、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1-33页 |
3.1 河北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情况 | 第21-22页 |
3.1.1 河北省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21-22页 |
3.1.2 河北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成果经验 | 第22页 |
3.2 抽取的样本企业和职工 | 第22-23页 |
3.3 典型案例访谈 | 第23-27页 |
3.4 关于全省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成效的评价 | 第27-28页 |
3.4.1 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程序运行情况的评价 | 第27页 |
3.4.2 关于工资集体协商内容的评价 | 第27-28页 |
3.4.3 关于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效果的评价 | 第28页 |
3.5 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5.1 协商双方实际的不对等 | 第28页 |
3.5.2 协商内容僵化协议文本模式化 | 第28-29页 |
3.5.3 工资标准及增资幅度等不灵活 | 第29页 |
3.5.4 双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主动意识较弱 | 第29页 |
3.5.5 协商能力欠缺 | 第29页 |
3.5.6 某些地方政府进行粗暴干涉 | 第29-30页 |
3.6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3.6.1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刚性不足 | 第30页 |
3.6.2 政策引导不足 | 第30页 |
3.6.3 各方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仍不到位 | 第30页 |
3.6.4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运行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30-31页 |
3.6.5 工会组织面临资源较少、方法不多、能力不足等问题 | 第31页 |
3.6.6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 第31-33页 |
4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议 | 第33-39页 |
4.1 着力推动完善制度规则,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 第33-34页 |
4.2 争取党政重视支持,着力推动构建科学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 | 第34-35页 |
4.2.1 推动纳入党政工作大局 | 第34页 |
4.2.2 推进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实体化、运行规范化 | 第34页 |
4.2.3 加大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力度 | 第34-35页 |
4.3 形成工会内部统筹推进的工作合力 | 第35页 |
4.4 着力加大推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力度 | 第35页 |
4.5 着力提升工资集体协商运行质量 | 第35-36页 |
4.5.1 扩大职工对集体协商的参与度 | 第35-36页 |
4.5.2 加强集体合同的履约监督 | 第36页 |
4.5.3 探索建立上级工会预审制度并建立评价体系 | 第36页 |
4.6 运用劳动需求弹性理论,宏观指导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 第36-37页 |
4.6.1 以我国制造行业劳动需求弹性的统计为例分析说明 | 第36-37页 |
4.6.2 劳动需求弹性理论运用应因地制宜 | 第37页 |
4.7 提供工资集体协商所提需要的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氛围与法律体系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