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9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文献评价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2页 |
2.1 智库的概念及分类 | 第17-19页 |
2.1.1 智库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智库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三螺旋”模型及假设 | 第19-22页 |
2.2.1“三螺旋”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2 基于“三螺旋”的地方高校智库运作模式假设 | 第20-22页 |
3 地方高校智库运作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 外部环境 | 第22-23页 |
3.1.1 不完善的思想市场导致地方高校智库研究的供给和需求匹配度较低 | 第22-23页 |
3.1.2 地方尚未完善智库参与决策的长效机制 | 第23页 |
3.2 管理体制 | 第23-24页 |
3.2.1 封闭保守,依附性强 | 第23-24页 |
3.2.2 开放性较低 | 第24页 |
3.3 研究经费 | 第24-25页 |
3.3.1 资金来源较少 | 第24-25页 |
3.3.2 资金管理制度落后 | 第25页 |
3.4 经营意识 | 第25-26页 |
3.4.1 品牌化意识较弱 | 第25页 |
3.4.2 研究成果转化率及传播效果待提高 | 第25-26页 |
3.5 评价机制 | 第26-27页 |
4 国内外相关智库运作模式比较 | 第27-35页 |
4.1 国外高校智库运作模式 | 第27-30页 |
4.1.1 美国高校智库运作模式 | 第27-28页 |
4.1.2 英国高校智库运作模式 | 第28-29页 |
4.1.3 德国高校智库运作模式 | 第29-30页 |
4.2 国内新型高校智库运作模式 | 第30-32页 |
4.2.1 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第30页 |
4.2.2 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中心 | 第30-32页 |
4.2.3 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 | 第32页 |
4.3 国内外高校智库运作模式对新型地方高校智库运作模式的启示 | 第32-35页 |
4.3.1 问题导向注重协同创新是高水平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基础 | 第32-33页 |
4.3.2 整合政、企、校三者资源是地方高校智库高水准运作的保障 | 第33页 |
4.3.3 在“上达天听 下启民智”中提升社会影响力 | 第33页 |
4.3.4 建立研究成果整合平台发出最强智库声音 | 第33-34页 |
4.3.5 智库人员管理应该多元化 | 第34页 |
4.3.6 探索独立自主和政府介入的平衡点 | 第34-35页 |
5 新型地方高校智库运作模式的目标与思路 | 第35-37页 |
5.1 新型地方高校智库运作目标 | 第35页 |
5.2 新型地方高校智库运作模式总体思路 | 第35-37页 |
5.2.1 与三螺旋主体通过人员循环实现人才储备 | 第35页 |
5.2.2 通过信息循环打通智库研究的数据通道 | 第35-36页 |
5.2.3 通过输出循环构建思想产品的市场 | 第36-37页 |
6 新型地方高校智库运作模式 | 第37-42页 |
6.1 新型地方高校智库内部运作模式构建 | 第37-40页 |
6.1.1 组织机构 | 第37页 |
6.1.2 研究团队 | 第37-38页 |
6.1.3 资金来源 | 第38-39页 |
6.1.4 成果发布和转化平台 | 第39页 |
6.1.5 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 第39-40页 |
6.2 新型地方高校智库外部协同组织 | 第40-42页 |
6.2.1 研究评价体系 | 第40页 |
6.2.2 智库联盟 | 第40页 |
6.2.3 信息支持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