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 以"清官"的形象为研究对象展开的探讨 | 第12-13页 |
2. 关于清官思想文化内涵的研究 | 第13页 |
3. 清官思想的可取性研究与现代适应性分析研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儒家清官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6-23页 |
(一) 清官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础——君主专制制度 | 第16-17页 |
(二) 清官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第17-18页 |
(三) 清官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 | 第18-23页 |
1. 清官思想源于儒家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熏陶 | 第18-20页 |
2. 清官思想的形成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 第20-21页 |
3. 清官思想的形成受到儒家理想人格追求的影响 | 第21-23页 |
二、儒家清官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23-33页 |
(一) 儒家清官思想的内容 | 第23-27页 |
1. 孝亲、忠君是为官者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2. 修身节欲、清正廉洁是为官者的基本要求 | 第24-25页 |
3. 以民为本、惠政于民是为官者的核心理念 | 第25-26页 |
4. 做派正直、狱讼公平是为官者的价值追求 | 第26-27页 |
(二) 儒家清官思想的特点 | 第27-33页 |
1. 儒家清官思想重视官员德行的塑造 | 第27-29页 |
2. 儒家清官思想强调为官者应修身养性,廉洁自律 | 第29页 |
3. 儒家清官思想追求"为官一任,造福于民"的政绩观 | 第29-31页 |
4. 儒家清官思想强调为官者需做到断案公允 | 第31-33页 |
三、清官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性 | 第33-41页 |
(一) 清官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33-36页 |
1. 清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治者的无道行为 | 第33-34页 |
2. 清官思想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形成了全社会的清官情结 | 第34-35页 |
3. 儒家清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为官者的行为准则,推动了清官的产生 | 第35-36页 |
(二) 清官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36-41页 |
1. 清官思想的宗旨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 第36-37页 |
2. 清官思想轻视法制,带有极强的人治色彩 | 第37-38页 |
3. 清官思想忽略了对权力的制度约束,使得权力的运行缺乏一定的保障 | 第38-39页 |
4. 清官思想强化了传统威权主义人格,抑制了民众的参与意识 | 第39-41页 |
四、儒家清官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41-49页 |
(一) 现代社会需对儒家清官思想进行批判与反思 | 第41-45页 |
1. 清官思想中的官本位观念阻碍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进程 | 第41-42页 |
2. 清官思想中的人治观念阻碍法律至上原则的确立 | 第42-43页 |
3. 清官思想阻碍政治人格的成长和公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 | 第43-45页 |
4. 清官思想不仅不能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反而会导致特权思想泛滥 | 第45页 |
(二) 儒家清官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5-49页 |
1. 清官思想有助于推进官员道德自律性的养成 | 第46-47页 |
2. 清官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 第47页 |
3. 清官思想有助于各级官员树立一种正向的行为价值标准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