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与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安全标准化研究 | 第9-10页 |
1.2.2 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研究 | 第10-12页 |
1.2.3 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非煤露天矿山危害辨识与风险管理 | 第16-26页 |
2.1 非煤露天矿山生产工艺概述 | 第16-17页 |
2.2 非煤露天矿山危害因素辨识 | 第17-22页 |
2.2.1 危害因素定义与分类 | 第17页 |
2.2.2 危害辨识方法 | 第17-19页 |
2.2.3 非煤露天矿山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2.3 非煤露天矿山风险管理 | 第22-24页 |
2.3.1 露天矿山风险管理涵义 | 第22页 |
2.3.2 露天矿山风险管理过程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 | 第26-38页 |
3.1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内涵与建设意义 | 第26-27页 |
3.2 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原则和基本理论 | 第27-30页 |
3.2.1 构建原则 | 第27页 |
3.2.2 基本理论 | 第27-30页 |
3.3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过程 | 第30-37页 |
3.3.1 核心内容及要求 | 第30-35页 |
3.3.2 构建过程 | 第35-36页 |
3.3.3 过程控制与闭环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评价模型建立 | 第38-56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8-43页 |
4.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8-39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3页 |
4.2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和步骤 | 第43-45页 |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 第43页 |
4.2.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第43-45页 |
4.3 基于可拓学的安全标准化评价模型 | 第45-53页 |
4.3.1 可拓学基本概念 | 第46-49页 |
4.3.2 可拓评价的特点 | 第49-50页 |
4.3.3 可拓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50页 |
4.3.4 多级可拓评价模型 | 第50-53页 |
4.4 程序实现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应用 | 第56-72页 |
5.1 重庆萌特露天矿山基本概况 | 第56页 |
5.2 重庆萌特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 | 第56-58页 |
5.2.1 矿山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 | 第56-57页 |
5.2.2 矿山作业现场标准化 | 第57页 |
5.2.3 矿山人员配备标准化 | 第57页 |
5.2.4 矿山设备设施配置标准化 | 第57-58页 |
5.3 重庆萌特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体系综合评价 | 第58-71页 |
5.3.1 数据获取 | 第58-59页 |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9-68页 |
5.3.3 萌特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 | 第68-70页 |
5.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