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1 水源热泵发展进程 | 第14-15页 |
| 1.3.2 抽灌井水文地质参数研究 | 第15-16页 |
| 1.3.3 抽灌井影响因素及渗流场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 1.3.4 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影响的监测评价方法研究 | 第17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水源热泵抽灌井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 2.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介绍 | 第21-22页 |
| 2.1.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 第21页 |
| 2.1.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特点 | 第21-22页 |
| 2.2 地下水源热泵建立与运行的关键因素 | 第22-24页 |
| 2.2.1 水文地质因素 | 第22-23页 |
| 2.2.2 环境保护因素 | 第23页 |
| 2.2.3 人为因素 | 第23-24页 |
| 2.3 抽灌井理论及算法基础 | 第24-29页 |
| 2.3.1 泰斯(Theis)公式 | 第24-25页 |
| 2.3.2 井群渗流叠加 | 第25-27页 |
| 2.3.3 遗传算法 | 第27-29页 |
| 2.4 应用研究区概况 | 第29-31页 |
| 2.4.1 西安工程技术学院概况 | 第29页 |
| 2.4.2 御品轩食品工业园概况 | 第29-30页 |
| 2.4.3 新东尚小区概况 | 第30页 |
| 2.4.4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24大队住宅区概况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抽灌井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第31-46页 |
| 3.1 抽回灌试验中的地下水流运动 | 第31-32页 |
| 3.2 确定水源热泵抽水井水文地质参数 | 第32-33页 |
| 3.3 确定水源热泵回灌井水文地质参数 | 第33-45页 |
| 3.3.1 渗透系数K为定值时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 第34-36页 |
| 3.3.2 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K变化规律 | 第36-40页 |
| 3.3.3 渗透系数K为变量时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 第40-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水源热泵抽灌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61页 |
| 4.1 回灌量分析 | 第46-53页 |
| 4.1.1 水位抬升值与回灌量 | 第46-48页 |
| 4.1.2 渗透系数衰减规律与回灌量 | 第48-53页 |
| 4.2 回灌压力分析 | 第53-55页 |
| 4.2.1 回灌压力的研究 | 第53页 |
| 4.2.2 回灌量与回灌压力 | 第53-54页 |
| 4.2.3 回灌时间与回灌压力 | 第54-55页 |
| 4.3 回灌对地下水温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 4.4 回灌对地下水能量贮存的影响 | 第57-58页 |
| 4.5 抽回灌井的比例分析 | 第58-59页 |
| 4.6 回灌对地下水水质的要求 | 第59-60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水源热泵抽灌井群数学模型研究 | 第61-75页 |
| 5.1 水源热泵抽回灌井群模型建立 | 第61-63页 |
| 5.1.1 井群回灌类型 | 第61页 |
| 5.1.2 水源热泵抽回灌井群模型建立 | 第61-63页 |
| 5.2 干扰条件下抽灌对井降深分析 | 第63-68页 |
| 5.2.1 两口抽水井间的干扰 | 第63-66页 |
| 5.2.2 两口回灌井间的干扰 | 第66-67页 |
| 5.2.3 一抽一灌对井间的干扰 | 第67-68页 |
| 5.3 干扰条件下抽灌井群降深曲面研究 | 第68-74页 |
| 5.3.1 抽灌对井降深曲面研究 | 第68-69页 |
| 5.3.2 一抽两灌井群降深曲面研究 | 第69-70页 |
| 5.3.3 抽灌井群降深曲面研究 | 第70-72页 |
| 5.3.4 一抽两灌井群降深曲面实例研究 | 第72-7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水源热泵抽灌井群优化设置 | 第75-91页 |
| 6.1 水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 6.2 模型假设 | 第76-77页 |
| 6.3 抽回灌井群布井方式的优化设置 | 第77-86页 |
| 6.3.1 一抽两灌模式 | 第77-81页 |
| 6.3.2 一抽三灌模式 | 第81-86页 |
| 6.4 最优布井方式的合理井距 | 第86-90页 |
| 6.4.1 模拟方案 | 第86页 |
| 6.4.2 合理井距分析 | 第86-90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七章 水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影响的监测评价方法研究 | 第91-111页 |
| 7.1 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方法 | 第91-99页 |
| 7.1.1 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 | 第91-92页 |
| 7.1.2 地下水水位监测孔的布设 | 第92-93页 |
| 7.1.3 地统计学原理 | 第93-95页 |
| 7.1.4 变差函数的确定 | 第95-97页 |
| 7.1.5 优化前后估计误差计算 | 第97-99页 |
| 7.2 地下水质评价与预测方法 | 第99-110页 |
| 7.2.1 水质评价与预测方法 | 第100-102页 |
| 7.2.2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2-107页 |
| 7.2.3 水质趋势预测 | 第107-110页 |
| 7.3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 附录 | 第123-12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