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2.1 基于多种理论视角的合作创新研究及其比较 | 第17-20页 |
2.1.1 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 | 第17-18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 | 第18页 |
2.1.3 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 | 第18-19页 |
2.1.4 企业知识理论的观点 | 第19页 |
2.1.5 社会资本理论的观点 | 第19-20页 |
2.2 项目治理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2.1 从企业治理到项目治理 | 第20-21页 |
2.2.2 项目治理的本质及目的 | 第21页 |
2.2.3 项目治理的功能与模式 | 第21-23页 |
2.2.4 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的区别 | 第23页 |
2.3 合作创新中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与知识互动 | 第23-25页 |
2.4 合作创新项目跨边界治理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 第25-28页 |
2.4.1 合作创新项目跨边界治理的已有研究 | 第25-27页 |
2.4.2 研究不足及趋势 | 第27-28页 |
3 基于知识互动的合作创新项目跨边界治理理论模型与假设 | 第28-39页 |
3.1 合作创新项目的复杂性 | 第28-29页 |
3.2 合作创新项目中的知识互动 | 第29-31页 |
3.2.1 低复杂性项目的知识互动 | 第29-30页 |
3.2.2 高复杂性项目的知识互动 | 第30页 |
3.2.3 中复杂性项目的知识互动 | 第30-31页 |
3.3 合作创新项目的跨边界治理形式 | 第31-32页 |
3.4 合作创新项目绩效 | 第32-33页 |
3.5 基于知识互动的合作创新项目跨边界治理的模型与假设 | 第33-39页 |
3.5.1 理论模型 | 第33-34页 |
3.5.2 经济模型 | 第34-36页 |
3.5.3 假设的提出 | 第36-39页 |
4 研究方法设计 | 第39-49页 |
4.1 测量指标 | 第39-42页 |
4.1.1 合作创新项目复杂性的测量 | 第39-40页 |
4.1.2 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互动的测量 | 第40页 |
4.1.3 合作创新项目绩效的测量 | 第40-41页 |
4.1.4 合作创新项目跨边界治理的测量 | 第41-42页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2-44页 |
4.2.1 问卷的基本内容 | 第42-43页 |
4.2.2 问卷设计过程 | 第43-44页 |
4.2.3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说明 | 第44页 |
4.3 数据收集及统计 | 第44-45页 |
4.4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5-49页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45-46页 |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 第46页 |
4.4.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第46-49页 |
5 基于知识互动的合作创新项目跨边界治理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49-79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49-50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50-54页 |
5.2.1 项目特征与绩效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5.2.2 模型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51-54页 |
5.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54-60页 |
5.3.1 信度检验 | 第54-55页 |
5.3.2 效度检验 | 第55-60页 |
5.4 模型拟合及检验 | 第60-79页 |
5.4.1 初始模型构建 | 第60-61页 |
5.4.2 结构方程模型初步估计与分析 | 第61-69页 |
5.4.3 模型修正与检验 | 第69-75页 |
5.4.4 假设检验 | 第75-79页 |
6 合作创新项目跨边界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79-83页 |
6.1 合理进行创新资源评估 | 第79页 |
6.2 合作创新项目的分类识别 | 第79-80页 |
6.3 根据合作创新项目的分类选择治理方式 | 第80-81页 |
6.4 建立、维持合理的知识互动 | 第81-82页 |
6.5 政府部门做好配套和保障工作 | 第82-8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84-85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7页 |
7.3.1 研究中的不足 | 第85页 |
7.3.2 未来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1 | 第93-97页 |
附录2 | 第97-98页 |
附录3 | 第98-102页 |
附录4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