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与喀拉通克Cu-Ni硫化物矿床构造环境及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岩浆铜镍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 | 第11页 |
1.2.2 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 | 第11-12页 |
1.3 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 取得认识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金川与喀拉通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第17-26页 |
2.1 金川矿床 | 第17-21页 |
2.1.1 区域构造 | 第17页 |
2.1.2 地层 | 第17-18页 |
2.1.3 矿区构造 | 第18页 |
2.1.4 岩体 | 第18-19页 |
2.1.5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2.1.6 地质时代 | 第20-21页 |
2.2 喀拉通克矿床 | 第21-24页 |
2.2.1 区域构造 | 第21-22页 |
2.2.2 地层 | 第22页 |
2.2.3 矿区构造 | 第22页 |
2.2.4 岩体 | 第22-23页 |
2.2.5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24页 |
2.2.6 地质时代 | 第24页 |
2.3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金川与喀拉通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26-39页 |
3.1 金川矿床 | 第26-29页 |
3.1.1 主量元素 | 第26页 |
3.1.2 不相容微量元素 | 第26-27页 |
3.1.3 稀土元素 | 第27-28页 |
3.1.4 铂族元素 | 第28页 |
3.1.5 Sr-Nd同位素 | 第28-29页 |
3.2 喀拉通克矿床 | 第29-32页 |
3.2.1 主量元素 | 第29-30页 |
3.2.2 不相容微量元素 | 第30-31页 |
3.2.3 稀土元素 | 第31页 |
3.2.4 铂族元素 | 第31页 |
3.2.5 Sr-Nd同位素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9页 |
第四章 金川与喀拉通克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对比 | 第39-48页 |
4.1 成矿作用 | 第39-44页 |
4.1.1 岩石系列 | 第39-40页 |
4.1.2 成矿母岩浆 | 第40页 |
4.1.3 地壳混染作用 | 第40-41页 |
4.1.4 岩浆源区及岩浆演化 | 第41-43页 |
4.1.5 矿床成因 | 第43-44页 |
4.2 矿床成因模式 | 第44-47页 |
4.2.1 金川矿床成因模式 | 第45-46页 |
4.2.2 喀拉通克矿床成因模式 | 第46-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金川与喀拉通克矿床的三维建模与成矿预测 | 第48-56页 |
5.1 床三维地质建模与岩浆通道 | 第48-53页 |
5.1.1 金川矿床 | 第48-50页 |
5.1.2 喀拉通克矿床 | 第50-53页 |
5.1.3 小结 | 第53页 |
5.2 成矿预测 | 第53-56页 |
5.2.1 金川矿床 | 第54页 |
5.2.2 喀拉通克矿床 | 第54-55页 |
5.2.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