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与协同控制分析--以钢铁行业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 1.3.1 工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 | 第10-11页 |
| 1.3.2 自底向上模型 | 第11-13页 |
| 1.3.3 多环境目标协同控制 | 第13-14页 |
| 1.3.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14-15页 |
| 1.3.5 工业废物协同处置分析 | 第15-16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钢铁行业工艺技术体系模拟 | 第18-27页 |
| 2.1 钢铁行业主要生产流程 | 第18-19页 |
| 2.2 钢铁行业能耗水平分析 | 第19-20页 |
| 2.3 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分析 | 第20-23页 |
| 2.3.1 水污染物排放分析 | 第20-22页 |
| 2.3.2 大气污染排放分析 | 第22-23页 |
| 2.4 钢铁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分析 | 第23-27页 |
| 第3章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模型构建 | 第27-34页 |
| 3.1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途径 | 第27-28页 |
| 3.2 节能减排潜力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 3.3 模型参数设置 | 第29-34页 |
| 3.3.1 粗钢产量预测 | 第29-31页 |
| 3.3.2 行业结构参数设定 | 第31-32页 |
| 3.3.3 行业技术参数设定 | 第32-34页 |
| 第4章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 | 第34-57页 |
| 4.1 钢铁行业节能潜力评估与技术优选 | 第34-43页 |
| 4.1.1 2020年钢铁行业总能耗分析 | 第34-36页 |
| 4.1.2 2020年钢铁行业工序能耗分析 | 第36-38页 |
| 4.1.3 先进节能技术优选 | 第38-43页 |
| 4.2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减排潜力评估 | 第43-48页 |
| 4.2.1 各工序大气污染减排潜力评估 | 第43-46页 |
| 4.2.2 大气污染总减排潜力评估 | 第46-48页 |
| 4.3 钢铁行业水污染减排潜力评估 | 第48-50页 |
| 4.4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协同分析 | 第50-55页 |
| 4.4.1 不同措施节能减排协同效果 | 第50-53页 |
| 4.4.2 多环境目标下技术选择 | 第53-5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控制 | 第57-69页 |
| 5.1 钢铁行业节能目标制定 | 第57-59页 |
| 5.2 行业关键参数控制 | 第59-65页 |
| 5.2.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9-62页 |
| 5.2.2 行业结构参数控制 | 第62-65页 |
| 5.3 技术推广的不确定性 | 第65-6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6章 区域工业固废协同处置分析 | 第69-76页 |
| 6.1 典型行业与区域的协同效应 | 第69-70页 |
| 6.2 区域固废协同处置模型构建 | 第70-73页 |
| 6.2.1 协同处置模型算法 | 第71-72页 |
| 6.2.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72-73页 |
| 6.3 区域工业废物协同处置潜力分析 | 第73-74页 |
| 6.4 区域工业废物协同处置效益分析 | 第74-75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9页 |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 7.1.1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潜力与途径 | 第76-77页 |
| 7.1.2 行业协同节能减排潜力与技术政策 | 第77页 |
| 7.1.3 行业目标制定与结构参数控制 | 第77页 |
| 7.1.4 区域固废协同处置潜力与效益 | 第77页 |
| 7.2 建议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