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青藏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公路建设引发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3 公路边坡水土流失植物措施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3-3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5页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32页 |
2.2.1 ~(137)Cs采样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2.2.2 空间分析数据与处理 | 第26-27页 |
2.2.3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其因子确定 | 第27-28页 |
2.2.4 野外冲刷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5 水动力学方法 | 第30-32页 |
2.3 小结 | 第32-34页 |
3 基于~(137)CS示踪和RUSLE的青藏工程走廊带水蚀特征研究 | 第34-56页 |
3.1 青藏工程走廊带~(137)CS含量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3.1.1 不同土地利用的~(137)Cs核素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1.2 不同覆盖度条件下草地~(137)Cs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3.1.3 不同海拔高程土壤~(137)Cs分布特征 | 第37页 |
3.1.4 公路横向距离与土壤~(137)Cs分布特征的关系 | 第37-38页 |
3.2 基于~(137)CS的青藏工程走廊带侵蚀强度分析 | 第38-41页 |
3.2.1 背景值选择与分析 | 第38-39页 |
3.2.2 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模数分析 | 第39-40页 |
3.2.3 青藏工程走廊带沿程侵蚀模数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3.3 基于RUSLE的青藏工程走廊带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 第41-53页 |
3.3.1 青藏工程走廊带土壤侵蚀的区域特征 | 第41-42页 |
3.3.2 RUSLE模型各因子计算结果 | 第42-48页 |
3.3.3 RUSLE模型下青藏工程走廊带土壤侵蚀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4 寒区坡面土壤侵蚀特征 | 第56-80页 |
4.1 寒区建成公路边坡侵蚀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56-61页 |
4.1.1 建成公路边坡侵蚀沟发育和分布调查特征 | 第56-60页 |
4.1.2 公路边坡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4.2 寒区坡面径流侵蚀的产流产沙规律 | 第61-65页 |
4.2.1 不同放水流量坡面径流特征 | 第61-63页 |
4.2.2 不同放水流量坡面产沙特征 | 第63-64页 |
4.2.3 裸坡累积径流量与累积产沙量关系 | 第64-65页 |
4.3 寒区公路坡面侵蚀沟分布特征 | 第65-72页 |
4.3.1 坡面细沟侵蚀发育过程分析 | 第66-68页 |
4.3.2 坡面细沟特征 | 第68-69页 |
4.3.3 坡面细沟侵蚀几何分布特征 | 第69-72页 |
4.4 寒区坡面水蚀的水动力学特征 | 第72-78页 |
4.4.1 寒区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征 | 第72-75页 |
4.4.2 寒区坡面侵蚀动力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5 植被覆盖对寒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80-103页 |
5.1 寒区水土流失防护的主要措施概述 | 第80-82页 |
5.1.1 三维网植草护坡技术 | 第80-81页 |
5.1.2 人工铺草皮边坡防护技术 | 第81-82页 |
5.2 三维网植草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82-86页 |
5.2.1 不同流量不同覆盖度对坡面径流率的影响 | 第82-83页 |
5.2.2 不同流量不同覆盖度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 第83页 |
5.2.3 不同流量不同覆盖度对坡面径流过程的影响 | 第83-84页 |
5.2.4 不同流量不同覆盖度对坡面产沙特征的影响 | 第84-85页 |
5.2.5 不同流量不同覆盖度对坡面产流过程的影响 | 第85-86页 |
5.2.6 坡面流量和覆盖度与产沙的相关关系 | 第86页 |
5.3 不同植被类型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86-94页 |
5.3.1 不同植被措施坡面产流特征 | 第87-88页 |
5.3.2 不同植被措施坡面产沙特征 | 第88-91页 |
5.3.3 不同植被措施坡面径流含沙量与产沙量关联分析 | 第91-93页 |
5.3.4 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累积产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关联分析 | 第93-94页 |
5.4 不同草皮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94-99页 |
5.4.1 不同植被格局坡面初始产流时间 | 第94-95页 |
5.4.2 不同植被格局坡面产流特征 | 第95-97页 |
5.4.3 不同植被格局坡面产沙特征 | 第97-98页 |
5.4.4 不同草皮格局坡面累积产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关联分析 | 第98-99页 |
5.5 不同植物防护措施防护效益分析 | 第99-101页 |
5.5.1 不同植物防护措施下坡面泥沙颗粒特征 | 第99-100页 |
5.5.2 不同植物措施的防治土壤侵蚀效果评价 | 第100-10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6 植物措施对寒区坡面水蚀的水动力调控 | 第103-118页 |
6.1 坡面侵蚀产沙与动力学因子灰色关联分析 | 第103-107页 |
6.2 不同植物措施对寒区坡面水蚀动力特征的调控 | 第107-116页 |
6.2.1 不同流量不同覆盖度植草措施对坡面水蚀动力特征的调控 | 第107-110页 |
6.2.2 不同植物措施分布对坡面水蚀动力特征的调控 | 第110-113页 |
6.2.3 不同草皮格局对坡面水蚀动力特征的调控 | 第113-11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7 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策略 | 第118-125页 |
7.1 青藏工程走廊带公路选线与边坡生态防护分类及策略 | 第118-120页 |
7.1.1 水土保持选线及生态防护分类及策略 | 第118-120页 |
7.2 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策略 | 第120-124页 |
7.2.1 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总体要求 | 第120-122页 |
7.2.2 高寒高海拔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关键技术 | 第122-124页 |
7.2.3 本地物种开发利用的青藏高原边坡人工植被建植策略 | 第12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25-129页 |
8.1 结论 | 第125-127页 |
8.2 建议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附录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