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视角下的西夏与辽朝民族政策探析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重点、难点 | 第11-12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重点、难点 | 第12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民族交往视角下的西夏民族政策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西夏的民族交往 | 第13-16页 |
| 一 西夏的民族构成 | 第13-14页 |
| 二 西夏的民族交往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西夏的民族政策 | 第16-19页 |
| (一)对汉族的政策 | 第17页 |
| (二)对吐蕃的政策 | 第17-18页 |
| (三)对回鹘的政策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民族交往视角下的辽朝民族政策 | 第19-37页 |
| 第一节 辽的民族交往 | 第19-22页 |
| 一 辽与渤海国 | 第20页 |
| 二 辽与高丽 | 第20-21页 |
| 三 辽与北宋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辽的民族政策 | 第22-37页 |
| 一 直接统治区域 | 第22-29页 |
| 二 间接控制区域 | 第29-33页 |
| 三 边缘区域 | 第33-37页 |
| 第三章 西夏与辽的民族交往及民族政策 | 第37-52页 |
| 第一节 民族交往的相关概念及历史分期 | 第37-40页 |
| 一 民族交往及相关概念 | 第37-39页 |
| 二 西夏与辽朝民族交往的历史分期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西夏与辽朝民族交往的表现形式 | 第40-44页 |
| 一 通使 | 第40-41页 |
| 二 和亲 | 第41-42页 |
| 三 战争 | 第42页 |
| 四 纳贡 | 第42-43页 |
| 五 互市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西夏与辽朝民族政策的共时性研究 | 第44-52页 |
| 一 共性特点 | 第44-47页 |
| 二 个性特点 | 第47-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