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引言 | 第11-15页 |
1.1.1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影响因素 | 第11-15页 |
1.2 超高层建筑结构分类 | 第15-16页 |
1.2.1 结构类型 | 第15-16页 |
1.3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8页 |
1.4.1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主要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征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主要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 | 第18-25页 |
2.2.1 主要高层建筑抗侧力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及适用情况 | 第18-21页 |
2.2.2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受力特点 | 第21-25页 |
第三章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 第25-32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结构基于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法 | 第25-29页 |
3.3 结构抗震设计计算分析 | 第29-32页 |
3.3.1 结构弹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2 结构弹塑性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工程分析 | 第32-69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32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32-35页 |
4.3 设计条件 | 第35-38页 |
4.3.1 建筑分类 | 第35页 |
4.3.2 结构材料 | 第35-36页 |
4.3.3 风荷载取值 | 第36页 |
4.3.4 地震作用 | 第36-38页 |
4.4 结构选型 | 第38-40页 |
4.4.1 结构布置 | 第38-40页 |
4.4.2 抗震缝 | 第40页 |
4.5 结构超限情况 | 第40-44页 |
4.5.1 建筑高度 | 第40页 |
4.5.2 高宽比 | 第40-41页 |
4.5.3 平面规则性 | 第41-43页 |
4.5.4 竖向规则性 | 第43页 |
4.5.5 结构超限情况总结 | 第43-44页 |
4.6 结构抗震分析 | 第44-47页 |
4.6.1 抗震等级 | 第44-45页 |
4.6.2 基于性能设计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 第45-46页 |
4.6.3 针对超限采取的补充分析方法及主要措施 | 第46页 |
4.6.4 塔楼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46-47页 |
4.7 多遇地震作用下塔楼弹性计算分析 | 第47-60页 |
4.7.1 塔楼整体分析软件及参数设置 | 第47-48页 |
4.7.2 塔楼整体计算结果汇总 | 第48-53页 |
4.7.3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53-58页 |
4.7.4 二道防线和框架剪力调整 | 第58-59页 |
4.7.5 楼板应力分析 | 第59-60页 |
4.8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 第60-62页 |
4.8.1 计算软件与计算参数 | 第60页 |
4.8.2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总结 | 第60-62页 |
4.9 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及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 第62-69页 |
第五章 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竖向混合过渡层设计方法 | 第69-77页 |
5.1 SRC—RC竖向混合柱设计 | 第69-71页 |
5.1.1SRC—RC竖向混合柱应用现状 | 第69-70页 |
5.1.2 SRC—RC竖向混合柱过渡层的设置 | 第70-71页 |
5.2 SRC—RC竖向混合柱设计实例分析 | 第71-77页 |
5.2.1 框架柱方案选型 | 第71-72页 |
5.2.2 塔楼SRC-RC竖向混合过渡层设计 | 第72-77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7-78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