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 1.1 前言 | 第9页 |
| 1.2 猪背膘厚性状的概述 | 第9-11页 |
| 1.2.1 背膘厚与胴体性状的联系 | 第9-10页 |
| 1.2.2 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10-11页 |
| 1.2.3 背膘厚与肉质性状的联系 | 第11页 |
| 1.3 影响猪背膘厚的因素 | 第11-12页 |
| 1.3.1 遗传因素 | 第11页 |
| 1.3.2 营养水平因素 | 第11-12页 |
| 1.3.3 环境因素 | 第12页 |
| 1.4 脂肪沉积 | 第12-13页 |
| 1.4.1 脂肪的分类 | 第12-13页 |
| 1.4.2 脂肪细胞的生长发育 | 第13页 |
| 1.5 候选基因简介 | 第13-17页 |
| 1.5.1 MC4R(黑素皮质素受体-4) | 第13-14页 |
| 1.5.2 HDAC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Ⅰ)基因 | 第14-15页 |
| 1.5.3 LEP(瘦素)基因 | 第15-16页 |
| 1.5.4 OLR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基因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31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9页 |
| 2.1.1 试验动物 | 第17页 |
| 2.1.2 试验样品的采集 | 第17页 |
| 2.1.3 主要试验试剂及药品 | 第17-18页 |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18页 |
| 2.1.5 主要的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18-19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8页 |
| 2.2.1 性状测定 | 第19-20页 |
| 2.2.2 四点背膘处肌肉组织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 2.2.3 肌肉组织DNA浓度测定 | 第21页 |
| 2.2.4 肌肉组织 DNA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1页 |
| 2.2.5 PCR扩增 | 第21-23页 |
| 2.2.6 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23-24页 |
| 2.2.7 四点背膘处脂肪组织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 2.2.8 脂肪组织RNA浓度测定 | 第25页 |
| 2.2.9 脂肪组织R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检测 | 第25-26页 |
| 2.2.10 RNA的反转录 | 第26-27页 |
| 2.2.11 cDNA浓度的检测 | 第27页 |
| 2.2.12 cDNA的常规PCR反应 | 第27页 |
| 2.2.13 实时定量PCR | 第27-28页 |
| 2.3 统计与分析 | 第28-31页 |
| 2.3.1 基因频率 | 第29页 |
| 2.3.2 基因型频率 | 第29页 |
| 2.3.3 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 | 第29页 |
| 2.3.4 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0页 |
| 3.1 不同环境对松辽黑猪背膘厚度的影响 | 第31页 |
| 3.2 松辽黑猪体脂性状间关联性分析 | 第31-32页 |
| 3.3 背最长肌组织DNA验证结果 | 第32页 |
| 3.4 MC4R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32-35页 |
| 3.4.1 MC4R基因PCR产物验证结果 | 第32-33页 |
| 3.4.2 MC4R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基因型辨别 | 第33-34页 |
| 3.4.3 MC4R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34页 |
| 3.4.4 MC4R基因1578位点多态性与背膘厚度的关联分析 | 第34-35页 |
| 3.4.5 MC4R基因1578位点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 | 第35页 |
| 3.5 HDAC1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35-38页 |
| 3.5.1 HDAC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基因型辨别 | 第35-37页 |
| 3.5.2 HDAC1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37页 |
| 3.5.3 HDAC1基因10806位点多态性与背膘厚度的关联分析 | 第37-38页 |
| 3.5.4 HDAC1基因10806位点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 | 第38页 |
| 3.6 LEP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38-41页 |
| 3.6.1 LEP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基因型辨别 | 第38-39页 |
| 3.6.2 LEP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 3.6.3 LEP基因3390位点多态性与背膘厚度的关联分析 | 第40页 |
| 3.6.4 LEP基因3390位点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 | 第40-41页 |
| 3.7 OLR1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41-48页 |
| 3.7.1 OLR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基因型辨别 | 第41-45页 |
| 3.7.2 OLR1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 3.7.3 OLR1基因三个突变位点多态性与背膘厚度的关联分析 | 第46-47页 |
| 3.7.4 OLR1基因三个突变位点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 | 第47-48页 |
| 3.8 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3.8.1 脂肪组织RNA验证结果 | 第48页 |
| 3.8.2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48页 |
| 3.8.3 候选基因表达量与背膘厚度的关联分析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0-52页 |
| 4.1 脂肪组织RNA的提取 | 第50页 |
| 4.2 地方猪种的培育 | 第50-51页 |
| 4.3 候选基因对背膘厚的调控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