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机壳卷圆与焊接机械手的研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焊接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3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2章 电机机壳自动卷圆与焊接机械手的设计 | 第13-24页 |
2.1 电机机壳参数和工艺分析 | 第13-14页 |
2.2 自动卷圆与焊接机械手总体设计 | 第14-15页 |
2.3 方案分析及选择 | 第15-18页 |
2.3.1 平移式可调分料机构 | 第15-16页 |
2.3.2 上料机械手 | 第16-17页 |
2.3.3 取料机械手 | 第17-18页 |
2.4 焊接单元的设计 | 第18-23页 |
2.4.1 焊接机械手结构设计 | 第18-19页 |
2.4.2 电机选型 | 第19-21页 |
2.4.3 柔性夹具控制系统 | 第21-23页 |
2.5 机械手整体结构 | 第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工件挤压变形的分析研究 | 第24-37页 |
3.1 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 第24-25页 |
3.2 弹塑性力学的理论分析 | 第25-30页 |
3.2.1 静力学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2.2 应变张量几何方程 | 第26-28页 |
3.2.3 塑性应变增量 | 第28-30页 |
3.2.4 焊件变形的边界条件 | 第30页 |
3.3 工件挤压数值模拟 | 第30-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焊接热-应力耦合分析 | 第37-54页 |
4.1 前言 | 第37-38页 |
4.2 瞬态传热分析 | 第38-39页 |
4.2.1 瞬态传热分析基础 | 第38页 |
4.2.2 传热方式 | 第38-39页 |
4.3 焊接热源模型 | 第39-40页 |
4.4 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 | 第40-43页 |
4.4.1 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4.4.2 热力学基本方程 | 第41-43页 |
4.5 工件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43-50页 |
4.5.1 问题的描述 | 第43-44页 |
4.5.2 模型的有限元划分网格 | 第44页 |
4.5.3 施加材料性能 | 第44-45页 |
4.5.4 焊接热源模型与边界条件加载 | 第45页 |
4.5.5 焊接瞬态温度场分布 | 第45-50页 |
4.6 焊接热-应力场分析 | 第50-53页 |
4.6.1 耦合场分析 | 第50页 |
4.6.2 应力场分析 | 第50-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第54-66页 |
5.1 可编程控制器 | 第54-56页 |
5.1.1 PLC选型 | 第54-56页 |
5.1.2 PLC系统软件 | 第56页 |
5.2 焊接电源 | 第56-57页 |
5.3 TIG高频焊接PLC控制 | 第57-61页 |
5.3.1 TIG焊的原理 | 第57-58页 |
5.3.2 电流极性的选择 | 第58-59页 |
5.3.3 TIG焊非接触式高频引弧工作原理 | 第59页 |
5.3.4 TIG焊接PLS定位控制 | 第59-61页 |
5.4 PLC外部接线 | 第61-63页 |
5.5 系统控制方案 | 第63-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