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1.1.1 苗族的体育文化是国家体育文化的部分之一 | 第11-12页 |
1.1.2 苗族体育文化是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1.1.3 苗族体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 第13页 |
1.1.4 苗族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持续发展和多样性的需要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6-19页 |
2.1.1 民族 | 第16页 |
2.1.2 少数民族 | 第16-17页 |
2.1.3 苗族 | 第17页 |
2.1.4 传承 | 第17-18页 |
2.1.5 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 | 第18页 |
2.1.6 少数民族体育 | 第18页 |
2.1.7 武术、传统武术、苗族传统武术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2.2.1 国外关于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关于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 第20-27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3.2.2 访谈法 | 第27-28页 |
3.2.3 实地调查法 | 第28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8页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28页 |
3.2.6 案例分析法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4.1 黔南苗族传统武术的渊源 | 第29-36页 |
4.1.1 苗族的发展历史源流 | 第29-30页 |
4.1.2 苗族的族称源流 | 第30-31页 |
4.1.3 苗族传统武术历史渊源 | 第31-32页 |
4.1.4 黔南苗族传统武术运动特征、基本内容 | 第32-36页 |
4.2 黔南苗族传统武术传承现状 | 第36-41页 |
4.2.1 黔南苗族传统武术传承项目分析 | 第36-37页 |
4.2.2 苗族传统武术流失项目分析 | 第37-38页 |
4.2.3 苗族传承项目和流失项目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4.2.4 黔南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 | 第39-41页 |
4.2.5 苗族传统武术传承人分析 | 第41页 |
4.3 苗族传承项目与国外优秀传承项目对比分析 | 第41-45页 |
4.3.1 苗族传承项目与跆拳道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以苗拳为例 | 第41-44页 |
4.3.2 跆拳道的传承发展启示 | 第44-45页 |
4.4 黔南苗族传统武术传承的价值意义 | 第45-48页 |
4.4.1 健身功能 | 第45页 |
4.4.2 教育功能 | 第45-46页 |
4.4.3 娱乐功能 | 第46页 |
4.4.4 社交功能 | 第46-47页 |
4.4.5 表演功能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苗族传统武术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 第48-55页 |
5.1 传承中的困境 | 第48-51页 |
5.1.1 生产方式的变迁 | 第48页 |
5.1.2 现代体育的冲击 | 第48-49页 |
5.1.3 快速发展的经济影响 | 第49页 |
5.1.4 传承模式的局限性 | 第49-50页 |
5.1.5 缺乏理论研究,专注度的重视不够 | 第50页 |
5.1.6 后备人才缺乏 | 第50页 |
5.1.7 赛事较少,缺乏交流机会 | 第50-51页 |
5.1.8 外来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消失 | 第51页 |
5.2 传承对策 | 第51-55页 |
5.2.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传统武术理论研究 | 第51-52页 |
5.2.2 对于传承人和传承的团体加强管理和认定 | 第52页 |
5.2.3 增加各级交流比赛,做好城乡之间的武术普及工作 | 第52-53页 |
5.2.4 秉承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积极开发传统武术产业走向国际化 | 第53页 |
5.2.5 技术表现形式实现多样化 | 第53页 |
5.2.6 拓展苗族传统武术发展空间,增加影视的开发和利用 | 第53-54页 |
5.2.7 加大传统武术与苗族民俗活动的共同开发 | 第54页 |
5.2.8 建立专门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馆和设立传承基金会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件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