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8-10页 |
| 第一章 韦伯比较宗教学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 第一节 德意志历史“叙事”背景 | 第10页 |
| 第二节 智识背景及韦伯的综合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规范研究的典范——新教伦理的影响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现代本主义的动力机制——“新教伦理”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理路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新教”研究中对其他“单维”理论的批判 | 第17-19页 |
| 一、对“贪欲”人性预设和“线性进化观”的批判 | 第17页 |
| 二、对经济利益等单维决定论的探讨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宗教伦理的“多维”研究 | 第19-28页 |
| 第一节 宗教伦理的演化 | 第20-24页 |
| 第二节 宗教伦理的社会学基础:社会阶层的多维性 | 第24-28页 |
| 第四章 儒教与道教研究中模棱两可的“多维”逻辑 | 第28-38页 |
| 第一节 理论的“工具论”倾向 | 第28-30页 |
| 一、“社会学的基础”——政治权威的工具论解释 | 第28-30页 |
| 二、“士大夫群体”——阶层的工具论解释 | 第30页 |
| 第二节 规范因素的自主性论述 | 第30-33页 |
| 第三节 儒教实用理性主义、道教神秘主义与清教入世禁欲理性主义的多维比较 | 第33-38页 |
| 结语规范性和工具性分析的综合 | 第38-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韦伯本人重要著述 | 第41页 |
| 其他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