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植被对风沙输运结构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2 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2.3 灌丛沙堆沉积物特征及沉积结构 | 第16-17页 |
1.2.4 灌丛沙堆形成的动力机制及表面风沙运动规律研究 | 第17-19页 |
1.2.5 灌丛沙堆的生态学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 第21-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实施方案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2.1.2 地貌 | 第23-24页 |
2.1.3 水文 | 第24页 |
2.1.4 气候 | 第24-25页 |
2.1.5 区域沙尘天气 | 第25页 |
2.1.6 主风向 | 第25页 |
2.1.7 植被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2.1 野外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26-29页 |
2.2.2 颗粒物粒度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沉积结构分析 | 第30-46页 |
3.1 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变化分析 | 第30-34页 |
3.2 白刺灌丛沙堆沉积结构分析 | 第34-44页 |
3.2.1 沉积层理 | 第34-36页 |
3.2.2 剖面结构及粒度 | 第36-40页 |
3.2.3 沉积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 第40-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白刺灌丛沙堆表面风沙输运规律研究 | 第46-68页 |
4.1 白刺灌丛沙堆表面风速、风向特征 | 第47-52页 |
4.1.1 轴线风速 | 第47-49页 |
4.1.2 背风坡中下部风速廓线 | 第49-50页 |
4.1.3 背风坡中上部风向 | 第50-52页 |
4.2 白刺灌丛沙堆表面沙尘输运规律 | 第52-57页 |
4.2.1 轴线沙尘水平通量 | 第52-53页 |
4.2.2 风沙流结构 | 第53-55页 |
4.2.3 背风坡中上部顺风、逆风沙尘通量 | 第55-57页 |
4.3 白刺灌丛沙堆轴线风蚀积沙量 | 第57-59页 |
4.4 东风对白刺灌丛沙堆表面风沙运动规律的影响 | 第59-62页 |
4.5 风沙输运规律对形态及沉积层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62-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变化对风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68-84页 |
5.1 风场模拟 | 第68-72页 |
5.1.1 湍流模型 | 第69-71页 |
5.1.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71-72页 |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5.2.1 形态变化对剖面流场的影响 | 第72-76页 |
5.2.2 形态变化对剖面湍流动能强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3 大小变化对剖面流场的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4 白刺植株对剖面风场的影响 | 第78-80页 |
5.3 白刺灌丛沙堆表面流场对沙堆形态变化的响应及影响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果在固沙工程中的初步应用 | 第84-89页 |
6.1 20cm高塑料网沙障的优化设置方法及施工结构 | 第85-86页 |
6.2 优化后的 20cm高塑料网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 | 第86-8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9-91页 |
7.2 本文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