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三社联动”介入未成年人保护的实践研究--以南京市H街道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缘起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目的第9页
        1.1.3 研究意义第9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9-11页
        1.2.1 未成年人保护第9-10页
        1.2.2 三社联动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1页
        1.3.2 实地研究法第11页
    1.4 研究方案第11-15页
        1.4.1 查阅文献第12页
        1.4.2 案例的选取第12页
        1.4.3 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第12-13页
        1.4.4 研究资料的分析第13-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21页
    2.1 国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发展第15-16页
    2.2 国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研究第16-19页
        2.2.1 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主体的研究第16-18页
        2.2.2 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客体的研究第18-19页
    2.3 文献评述第19-21页
        2.3.1 研究成果第19-20页
        2.3.2 研究不足第20-21页
第3章 “三社联动”政策前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状况第21-25页
    3.1 H街道传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内容第21-22页
    3.2 传统未保工作方式存在的问题第22-25页
        3.2.1 缺乏确定的服务机制第22页
        3.2.2 工作方法以传统经验为主第22-23页
        3.2.3 未保知识宣传方式单一第23页
        3.2.4 未成年人救助渠道不畅第23-24页
        3.2.5 未保工作资源链接不足第24-25页
第4章 “三社联动”介入H街道未保工作的实践概况第25-34页
    4.1 “三社联动”提出的背景第25-26页
        4.1.1 “三社联动”机制提出的主客观条件第25-26页
        4.1.2 “三社”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合作模式第26页
    4.2 “三社联动”模式下H街道未保工作的内容第26-31页
        4.2.1 服务对象的获得与评估第26-27页
        4.2.2 “三社联动”模式下街道未保工作的内容第27-28页
        4.2.3 “三社联动”模式下社会组织的未保工作内容第28-31页
    4.3 H街道“三社联动”实践下未保工作取得的成效第31-34页
        4.3.1 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第31页
        4.3.2 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第31-32页
        4.3.3 传播了未保知识和理念第32页
        4.3.4 提升了未保工作专业性第32-33页
        4.3.5 形成完善的反馈体系第33-34页
第5章 当前“三社联动”应对未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34-40页
    5.1 “三社联动”应对未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5.1.1 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制度执行困境第34页
        5.1.2 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联动不足第34-35页
        5.1.3 未成年人保护的预防机制亟待完善第35页
        5.1.4 专业服务实践仍具有挑战第35页
        5.1.5 未保资源整合不充分第35-36页
    5.2 “三社联动”应对未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第36-40页
        5.2.1 增加制度实施的可能性第36-37页
        5.2.2 准确定位“三社”角色,理清自身职责第37页
        5.2.3 重视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和预防工作第37-38页
        5.2.4 完善未保资源的支持网络第38页
        5.2.5 加强专业社工队伍人才建设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附录第43-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机构文化研究--以南京市若干机构为例
下一篇:关于屈家岭遗址群大遗址保护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