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利根基于女性视角的关怀伦理思想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4页 |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 | 第15-17页 |
一、物化和道德冷漠现象日益突出 | 第15-16页 |
二、女性主义运动深入发展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2页 |
一、关于两性差异的道德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二、关于女性认同体验的心理学理论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37页 |
第一节 独立还是依赖 | 第22-26页 |
一、独立关系 | 第22-23页 |
二、依赖关系 | 第23-24页 |
三、独立和依赖的整合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公正还是关怀 | 第26-32页 |
一、公正原则 | 第26-28页 |
二、关怀原则 | 第28-31页 |
三、关怀与公正的共存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权利还是责任 | 第32-37页 |
一、权利道德 | 第33页 |
二、责任道德 | 第33-34页 |
三、权利与责任的结合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应用 | 第37-42页 |
第一节 女性道德发展阶段论 | 第37-40页 |
一、流产问题研究 | 第37-38页 |
二、道德发展三阶段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关怀伦理与道德教育 | 第40-42页 |
一、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声音” | 第40-41页 |
二、道德教育的关系性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当代争论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对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质疑 | 第42-45页 |
一、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问题 | 第42-44页 |
二、对公正和关怀关系问题的质疑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吉利根对质疑的回应 | 第45-49页 |
一、对道德发展性别差异问题的解释 | 第45-47页 |
二、对公正和关怀关系问题的回应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9-55页 |
第一节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49-51页 |
一、用关怀伦理修正公正道德 | 第49-50页 |
二、用权利道德丰富责任道德 | 第50页 |
三、增加伦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51-55页 |
一、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德育工作 | 第51-52页 |
二、有益于构建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一、英文著作 | 第55页 |
二、英文期刊 | 第55-56页 |
三、中文著作 | 第56-57页 |
四、中文期刊 | 第57页 |
五、其他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