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2-15页 |
1.2.1 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 | 第12-13页 |
1.2.2 影响劳动者退休行为的因素 | 第13-14页 |
1.2.3 保障中高龄劳动者就业的措施 | 第14-15页 |
1.2.4 简要述评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退休与退休年龄 | 第15-16页 |
1.3.2 中高龄劳动力 | 第16-17页 |
1.4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7-19页 |
1.4.1 退休决策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1.4.2 积极老龄化理论 | 第18-19页 |
1.4.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5.3 内容框架 | 第20-21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我国退休年龄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第22-33页 |
2.1 我国退休年龄政策改革:何以必要? | 第22-27页 |
2.1.1 法定退休年龄规定自身存在不合理性 | 第22-23页 |
2.1.2 退休年龄调整滞后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第23-25页 |
2.1.3 退休年龄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 第25-27页 |
2.2 我国退休年龄政策改革:何以可能? | 第27-33页 |
2.2.1 理论可能 | 第27-29页 |
2.2.2 现实可能 | 第29-32页 |
2.2.3 国际趋势 | 第32-33页 |
第3章 OECD国家退休年龄政策的演变及效应分析 | 第33-46页 |
3.1 OECD国家退休年龄政策的演变 | 第33-36页 |
3.1.1 提前退休的普遍推行 | 第33-34页 |
3.1.2 政策的逆转:从提前退休到延迟退休 | 第34-36页 |
3.2 OECD国家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实践 | 第36-39页 |
3.2.1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 第37-38页 |
3.2.2 限制或取消提前退休 | 第38页 |
3.2.3 激励延迟退休 | 第38页 |
3.2.4 倡导弹性退休 | 第38-39页 |
3.2.5 积极推进高龄劳动力市场政策 | 第39页 |
3.3 OECD国家延迟退休的效应分析 | 第39-42页 |
3.3.1 中高龄男性劳动参与率之比较 | 第40页 |
3.3.2 实际退休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之比较 | 第40-42页 |
3.4 OECD国家延退效应差异的政策因素探析 | 第42-46页 |
3.4.1 养老金制度:公平因素 | 第43-44页 |
3.4.2 劳动力市场政策:效率因素 | 第44-46页 |
第4章 我国延迟退休的制度环境障碍 | 第46-55页 |
4.1 养老保险制度激励延迟退休效果甚微 | 第46-50页 |
4.1.1 个人账户累积制激励作用有限 | 第46-47页 |
4.1.2 统筹账户的现收现付制抑制延退意愿 | 第47页 |
4.1.3 高缴费率及养老金计发与调整办法诱使提前退休 | 第47-49页 |
4.1.4 “提前退休”与“退而不休”并存加剧延退难度 | 第49-50页 |
4.2 劳动力市场政策难以保障充分就业 | 第50-55页 |
4.2.1 年龄限制普遍,禁止就业歧视立法缺失 | 第50-51页 |
4.2.2 就业促进机制缺位,侧重保障福利享受 | 第51-52页 |
4.2.3 就业权益难以保障,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 | 第52-53页 |
4.2.4 低技术高龄者易失业,产业升级加剧就业困境 | 第53-5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延迟退休政策支持环境的有效路径 | 第55-62页 |
5.1 “拉力”:改革现有的养老金制度,发挥激励作用 | 第55-58页 |
5.1.1 加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管理,消除制度抑制作用 | 第55-56页 |
5.1.2 渐进推行退休年龄弹性化,确保制度激励性和公平性 | 第56-57页 |
5.1.3 严格控制和规范提前退休,完善制度约束机制 | 第57-58页 |
5.2 “推力”: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保障持续就业 | 第58-62页 |
5.2.1 完善就业法规,明令禁止中高龄就业年龄歧视 | 第59页 |
5.2.2 改进就业服务和培训机制,提升中高龄就业能力 | 第59-60页 |
5.2.3 约束与激励并进,构建中高龄可适应的就业环境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