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其二倍体亲本抗旱性及DNA甲基化差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8-9页
第一章 综述第9-24页
    1.1 植物多倍体的研究进展第9-14页
        1.1.1 多倍化现象概述第9页
        1.1.2 植物多倍体的起源第9-10页
        1.1.3 多倍体的分类第10页
        1.1.4 油菜的多倍化研究第10-11页
        1.1.5 多倍化对植物性状改良的意义第11-13页
        1.1.6 多倍化与表观遗传第13-14页
    1.2 植物非生物胁迫概述第14-16页
        1.2.1 植物的耐旱机制第14-15页
        1.2.2 油菜的耐旱性研究第15-16页
    1.3 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第16-23页
        1.3.1 植物DNA甲基化的建立和保持第16-17页
        1.3.2 植物甲基化的特点第17-18页
        1.3.3 DNA甲基化的生物学功能第18-20页
        1.3.4 油菜的甲基化研究第20页
        1.3.5 测定甲基化的方法第20-22页
        1.3.6 非生物胁迫与表观遗传第22-23页
    1.4 研究目的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 生理指标测定第24-26页
        2.2.1 相对含水量测定第24页
        2.2.2 相对保水力测定第24页
        2.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第24-25页
        2.2.4 过氧化物酶(POD)测定第25页
        2.2.5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25-26页
        2.2.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26页
    2.3 叶片气孔结构观察第26-27页
        2.3.1 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叶片气孔特征第26-27页
        2.3.2 使用Image-Pro Plus图像软件统计气孔数据第27页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甲基化水平第27-28页
        2.4.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第27-28页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甲基化第28页
    2.5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第28-34页
        2.5.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第28-29页
        2.5.2 接头和引物第29页
        2.5.3 DNA酶切第29-30页
        2.5.4 片段的接头第30-31页
        2.5.5 DNA片段的预扩增第31页
        2.5.6 DNA片段的选择性扩增第31页
        2.5.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1-34页
    2.6 特异性片段的回收和克隆第34-36页
        2.6.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割胶回收第34页
        2.6.2 琼脂糖凝胶回收再次扩增产物第34-35页
        2.6.3 连接与转化第35页
        2.6.4 菌落PCR与测序第35-36页
    2.7 反转录PCR和Real-Time PCR第36-39页
        2.7.1 植物RNA提取与纯化第36页
        2.7.2 反转录PCR第36-37页
        2.7.3 定量PCR扩增第37-3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9-55页
    3.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及其二倍体亲本苗期干旱胁迫下形态结构及生理差异比较第39-43页
        3.1.1 干旱胁迫下F1与亲本表型差异比较第39页
        3.1.2 苗期F1与二倍体亲本干旱胁迫下相对含水量和相对保水力差异第39-40页
        3.1.3 胁迫处理与正常条件下F1与亲本气孔特征比较第40-42页
        3.1.4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与亲本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第42-43页
            3.1.4.1 苗期F1与二倍体亲本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差异第42-43页
    3.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及亲本苗期干旱胁迫下表观遗传变异第43-53页
        3.2.1 F1及亲本苗期总甲基化水平分析第44页
        3.2.2 MSAP分析F1及亲本苗期甲基化模式变化第44-49页
        3.2.3 差异甲基化片段的克隆和测序第49页
        3.2.4 差异甲基化片段比对第49-50页
        3.2.5 定量PCR分析第50-53页
    3.3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后代(F1-F4)DNA甲基化分析第53-55页
        3.3.1 不断自交过程中甲基化水平变化第53页
        3.3.2 不断自交过程中甲基化模式变化第53-54页
        3.3.3 DNA甲基化酶MET1、CMT的表达分析第54-55页
第四章 讨论第55-60页
    4.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与亲本苗期干旱胁迫下表型及生理差异第55-56页
    4.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与亲本苗期DNA甲基化差异分析第56-58页
        4.2.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变化第56-57页
        4.2.2 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的MSAP分析第57-58页
    4.3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DNA甲基化分析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维度SAR数据地形校正及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
下一篇:园山风景区游步道沿线景观资源开发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