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引言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7-18页 |
1.2 土壤呼吸研究概况 | 第18页 |
1.3 土壤呼吸的影响要素 | 第18-22页 |
1.3.1 土壤温、湿度 | 第18-20页 |
1.3.2 土壤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1.3.3 凋落物 | 第21页 |
1.3.4 叶面积指数 | 第21页 |
1.3.5 气象要素 | 第21-22页 |
1.4 土壤呼吸的时间动态 | 第22-23页 |
1.5 土壤呼吸的空间差异 | 第23页 |
1.6 土壤呼吸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1.7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7.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27-2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28-29页 |
2.3.2 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湿度测定 | 第29页 |
2.3.3 土壤和凋落物样品采集及元素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不同林分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特征 | 第30-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3.1 不同林分土壤温、湿度月动态变化 | 第31-35页 |
3.3.2 不同林分土壤呼吸月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3.3.3 土壤呼吸速率与其温湿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3.3.4 旱雨季及全年累积通量估算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1页 |
3.4.1 不同林分土壤温湿度及土壤呼吸月动态特征 | 第38-39页 |
3.4.2 不同林分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3 不同林分土壤呼吸累积通量差异特征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土壤特性对呼吸的影响 | 第42-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4.3.1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 第43-46页 |
4.3.2 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差异分析 | 第46-49页 |
4.3.3 土壤理化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4.3.4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呼吸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5页 |
4.4.1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差异特征 | 第52-53页 |
4.4.2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第53页 |
4.4.3 土壤理化性质间关系特征 | 第53-54页 |
4.4.4 土壤呼吸和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特征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凋落物及叶面积指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第57-6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5.3.1 凋落物现存量及碳氮磷含量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5.3.2 不同林分叶面积指数差异特征分析 | 第59-60页 |
5.3.3 土壤呼吸与凋落物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5.4 讨论 | 第61-62页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林外气象要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以尾巨桉人工林为例 | 第63-7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6.2 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6.3.1 降雨与潜在蒸发量变化 | 第64-65页 |
6.3.2 林外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 第65-67页 |
6.3.3 林外光和有效辐射和土壤呼吸的关系 | 第67页 |
6.3.4 林外空气温、湿度和土壤呼吸的关系 | 第67-69页 |
6.3.5 林外饱和水气压差和土壤呼吸的关系 | 第69页 |
6.3.6 林外大气水势和土壤呼吸的关系 | 第69-70页 |
6.3.7 林外土壤20cm温、湿度和土壤呼吸的关系 | 第70-72页 |
6.3.8 林外风速和土壤呼吸的关系 | 第72页 |
6.3.9 逐步回归方程 | 第72-73页 |
6.4 讨论 | 第73-76页 |
6.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