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森林、竹林空间结构研究 | 第11-14页 |
1.2.2 竹林非空间结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竹林生物量、碳储量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地形因子对竹林的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案设计 | 第18-25页 |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18-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2.4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 第20-21页 |
2.5 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2.5.1 聚集指数 | 第21页 |
2.5.2 Ripley's K(d)函数 | 第21-22页 |
2.5.3 L(d)曲线图选择 | 第22-23页 |
2.5.4 竞争指数 | 第23页 |
2.5.5 地形因子提取与分级 | 第23-24页 |
2.5.6 竹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 第24-25页 |
3 新造毛竹林空间分布格局 | 第25-35页 |
3.1 聚集指数分析 | 第25-28页 |
3.1.1 新竹聚集指数分析 | 第25-27页 |
3.1.2 活立竹聚集指数分析 | 第27-28页 |
3.2 Ripley's K(d)函数分析 | 第28-33页 |
3.2.1 新竹Ripley's K(d)函数分析 | 第30-32页 |
3.2.2 活立竹Ripley's K(d)函数分析 | 第32-33页 |
3.3 小结 | 第33-35页 |
4 新造毛竹林竞争关系 | 第35-44页 |
4.1 不同年份新竹竞争指数分析 | 第35-36页 |
4.2 不同年份活立竹竞争指数分析 | 第36-38页 |
4.3 竞争指数与径阶关系分析 | 第38-40页 |
4.4 竞争指数与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 第40-43页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5 种植方式与微地形对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 第44-51页 |
5.1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特征 | 第44-45页 |
5.2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5-48页 |
5.3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5.4 小结 | 第49-5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6.2 结果讨论 | 第52-53页 |
6.2.1 新造毛竹林竹鞭扩展分析 | 第52页 |
6.2.2 新造毛竹林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52页 |
6.2.3 种植方式对新造毛竹林的影响 | 第52-53页 |
6.2.4 新造毛竹林竞争强度与生产力分析 | 第53页 |
6.2.5 种植方式与微地形对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分析 | 第53页 |
6.3 论文特色 | 第53-54页 |
6.4 研究工作不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