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43页 |
1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概述 | 第11-17页 |
1.1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分布与危害 | 第11-14页 |
1.2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7页 |
1.2.1 病毒颗粒形态 | 第14页 |
1.2.2 番茄斑萎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14-16页 |
1.2.3 番茄斑萎病毒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1.2.4 番茄斑萎病毒的昆虫介体传播 | 第17页 |
2 植物细胞骨架系统和内膜系统 | 第17-30页 |
2.1 植物细胞骨架系统 | 第17-24页 |
2.1.1 微丝结构 | 第18-21页 |
2.1.2 微管结构 | 第21-24页 |
2.2 植物细胞内膜系统 | 第24-30页 |
2.2.1 内质网 | 第25-26页 |
2.2.2 高尔基体 | 第26-28页 |
2.2.3 内体 | 第28-29页 |
2.2.4 液泡 | 第29-30页 |
3 植物病毒及其蛋白的胞内与胞间运输 | 第30-43页 |
3.1 植物病毒的胞内运动 | 第31-36页 |
3.1.1 病毒蛋白的胞内运动形式 | 第31页 |
3.1.2 胞内运动的机制 | 第31-36页 |
3.2 植物病毒的胞间运动 | 第36-43页 |
3.2.1 病毒胞间运动的形式 | 第36-38页 |
3.2.2 移动蛋白单独表达时的胞间运动 | 第38-41页 |
3.2.3 胞间运动的机制 | 第41页 |
3.2.4 胞间运动研究的试验策略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胞内运动研究 | 第43-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1.1 毒源保存与摩擦接种病毒 | 第47页 |
1.2 植物材料 | 第47页 |
1.3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47-48页 |
1.4 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 第48页 |
1.5 大肠杆菌转化、菌落PCR筛选与质粒测序 | 第48-49页 |
1.6 农杆菌电击转化 | 第49页 |
1.7 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草叶片瞬时转化 | 第49-50页 |
1.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50页 |
1.9 共聚焦图片处理 | 第50页 |
1.10 Western Blot分析 | 第50页 |
1.11 化学抑制剂处理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6页 |
2.1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在植物细胞中形成运动的胞质颗粒 | 第50-52页 |
2.2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形成的颗粒定位在内质网和微丝上 | 第52-55页 |
2.3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形成的颗粒沿着内质网运动 | 第55-56页 |
2.4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颗粒的运动依赖于完整的微丝结构 | 第56-60页 |
2.5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颗粒的运动依赖于微丝上的马达蛋白XI-K | 第60页 |
2.6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颗粒的运动不依赖于微管 | 第60-61页 |
2.7 LatB处理抑制番茄斑萎病毒在三生烟叶片上侵染形成的局部枯斑并延缓病毒在本氏烟草上的系统侵染 | 第61-66页 |
3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三章 植物内质网运输系统在番茄斑萎病毒及其移动蛋白NSm胞间运动中的作用 | 第69-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7页 |
1.1 毒源保存与摩擦接种病毒 | 第72-73页 |
1.2 植物材料 | 第73页 |
1.3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73-74页 |
1.4 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 第74页 |
1.5 大肠杆菌转化、菌落PCR筛选与质粒测序 | 第74-75页 |
1.6 农杆菌电击转化 | 第75页 |
1.7 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草叶片瞬时转化 | 第75页 |
1.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75页 |
1.9 共聚焦图片处理 | 第75-76页 |
1.10 蛋白体外膜结合试验 | 第76页 |
1.11 体内膜蛋白鉴定试验 | 第76页 |
1.12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 第76页 |
1.13 病毒在拟南芥原生质体复制试验 | 第76页 |
1.14 定量RT-PCR | 第76-77页 |
1.15 Western Blot分析 | 第77页 |
1.16 基因枪轰击植物叶片与化学抑制剂处理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104页 |
2.1 番茄斑萎病毒移动蛋白NSm与细胞膜结构紧密结合 | 第77-82页 |
2.2 番茄斑萎病毒移动蛋白NSm定位在内质网和胞间连丝上 | 第82-85页 |
2.3 番茄斑萎病毒移动蛋白NSm具有胞间运动的能力 | 第85-90页 |
2.4 番茄斑萎病毒移动蛋白NSm的膜结合功能对于其胞间运动是必需的 | 第90-91页 |
2.5 改变番茄斑萎病毒移动蛋白NSm的亚细胞定位特性则抑制其胞间运动 | 第91-93页 |
2.6 化学抑制剂破坏内质网结构则抑制移动蛋白NSm的胞间运动 | 第93-95页 |
2.7 内质网到高尔基体分泌途径和细胞骨架运输系统不参与移动蛋白NSm的胞间运动 | 第95-100页 |
2.8 番茄斑萎病毒移动蛋白NSm在ER结构破坏的rhd3拟南芥突变体中胞间运动效率显著下降 | 第100-101页 |
2.9 番茄斑萎病毒在拟南芥突变体rhd3-8中的系统侵染受到抑制 | 第101-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107-111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07-108页 |
1.1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的胞内移动机制 | 第107页 |
1.2 番茄斑萎病毒及其移动蛋白NSm的胞间移动机制 | 第107-108页 |
1.3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与移动蛋白NSm协同互作调控病毒胞内运动和胞间运动的可能机制 | 第108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附录A: 本论文使用的重要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 第127-129页 |
附录B: 本论文中所使用的引物及载体 | 第129-133页 |
附录C: 本研究所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133-137页 |
附录D: 常用的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 第137-139页 |
附录E: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