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的内涵和依据 | 第19-27页 |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2.1 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 | 第20页 |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规律 | 第20-21页 |
2.2.3 交互作用理论 | 第21页 |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的现实依据 | 第21-27页 |
2.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2.3.2 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程度的差异 | 第23-27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理念、方法与原则 | 第27-33页 |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指导理念 | 第27-28页 |
3.1.1 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 | 第27页 |
3.1.2 以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为重心 | 第27页 |
3.1.3 网格化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 第27-28页 |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方法 | 第28-29页 |
3.2.1 因素分析法 | 第28页 |
3.2.2 综合研究法 | 第28-29页 |
3.2.3 扎根理论法 | 第29页 |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29-33页 |
3.3.1 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 第29-30页 |
3.3.2 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 第30-31页 |
3.3.3 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 第31-32页 |
3.3.4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 | 第33-43页 |
4.1 条件性评价要素与主体性评价要素 | 第33页 |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模型的设计 | 第33-39页 |
4.2.1 指标的筛选 | 第33-37页 |
4.2.2 一级维度的确立 | 第37-39页 |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模型的确立及指标解析 | 第39-43页 |
4.3.1 网格化教学评价模型的确立 | 第39-40页 |
4.3.2 问卷指标解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格化教学评价体系的验证一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 第43-51页 |
5.1 合肥工业大学开展网格化教学评价的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5.2 合肥工业大学网格化教学评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4-48页 |
5.2.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4-45页 |
5.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45-48页 |
5.3 合肥工业大学网格化教学评价问卷的结果概述 | 第48-51页 |
结束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