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7-9页 |
三、课题研究方法概述 | 第9-10页 |
第一章 辉煌的昨日:“前世”的定远营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定远营概述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建制沿革 | 第11页 |
第三节 传说故事中定远营的“起源色彩” | 第11-15页 |
一、“一点妙城主”的王爷城 | 第11-12页 |
二、名副其实的“卧牛城” | 第12-13页 |
三、“梦”成定远营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从繁荣走向“失落”的定远营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昨日的盛景”:繁荣一时的定远营 | 第15-21页 |
一、“演绎清王朝”:联姻带来的繁荣 | 第15-16页 |
二、“先有祥泰隆,后有定远营”:商业的繁荣 | 第16-17页 |
三、王府家庙—宗教建筑及仪式的繁荣 | 第17-18页 |
四、簇拥王府的古民居 | 第18-19页 |
五、“王府山”中的奢侈享受 | 第19-20页 |
六、“进贡”与“进宫”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民众记忆”中的定远营 | 第21-23页 |
一、听大人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 第21-22页 |
二、八旬老人的“古城梦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走向衰落:“命运跌宕”的定远营 | 第23-28页 |
一、接踵而至的历史性重创 | 第24-25页 |
二、楚痛的民间记忆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华丽转身:“定远营”的今生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复兴中的定远营 | 第28-31页 |
一、“塞外小北京”的重生 | 第28-29页 |
二、“王爷”的花园变大了 | 第29页 |
三、正月十五上庙会 | 第29-30页 |
四、民族商业的新“福祉”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古城在建中的文化变迁 | 第31-35页 |
一、没有“王爷”的王府:社会功能的转变 | 第32-33页 |
二、宗教仪式的“展演化”变迁 | 第33-35页 |
三、“和而不同”——民族认同改变 | 第35页 |
第三节 新时代的新功能:定远营古城的文化再生产成为现实 | 第35-39页 |
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 | 第35-36页 |
二、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 第36-39页 |
第四节 定远营古城的文化再生产 | 第39-43页 |
一、国家场域与定远营文化生产场 | 第40页 |
二、定远营文化生产场中的资本转化 | 第40-42页 |
三、定远营文化生产场的生存心态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充满希望的“来世”:国家在场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 | 第43-50页 |
第一节 奇石旅游节场域中的“国家”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基层政府: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导向性 | 第44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与地方精英:利益、传统偏好的实现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44-46页 |
第四节 国家在场下民众的“回应” | 第46-48页 |
一、不受“待见”的民族文化政策 | 第46-47页 |
二、大受好评的文化“项目” | 第47-48页 |
三、民间的“逻辑” | 第48页 |
第五节 定远营古城民族文化再生产展望 | 第48-50页 |
一、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 第48-49页 |
二、创新定远营民族文化再生产模式 | 第49-50页 |
三、以旅游业振兴民族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 | 第50页 |
思考与讨论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