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大型复合河道砂体精细地质解剖及注水受效差异研究--以杏五区葡Ⅰ3油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第8-12页
前言第12-21页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0.2.1 非均质性研究现状第12-14页
        0.2.2 流动单元研究现状第14-16页
        0.2.3 水淹研究现状第16-17页
    0.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21页
        0.3.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0.3.2 技术路线第18页
        0.3.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8-21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沉积背景第21-24页
    1.1 地理位置第21页
    1.2 构造特征第21-22页
    1.3 沉积特征第22-24页
第二章 葡Ⅰ3_2、葡Ⅰ3_3~(2)精细划分与对比第24-34页
    2.1 地质界限核查第24-30页
        2.1.1 目前小层划分概况第24-25页
        2.1.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案第25-30页
    2.2 短期旋回层序精细、统一对比方法第30-34页
        2.2.1 短期旋回层序精细、统一对比方法第30-33页
        2.2.2 葡Ⅰ3_2、葡Ⅰ3_3~(2a)、葡Ⅰ3_3~(2b)、葡Ⅰ3_3~(2c) 小层精细对比第33-34页
第三章 葡Ⅰ3_2、葡Ⅰ3_3~(2)沉积微相研究第34-45页
    3.1 沉积环境第34页
    3.2 沉积亚相、微相类型及特征第34-37页
        3.2.1 测井微相模式第34-35页
        3.2.2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第35-37页
    3.3 葡Ⅰ2_2、葡Ⅰ3_2、葡Ⅰ3_3~(2a)、葡Ⅰ3_3~(2b)、葡Ⅰ3_3~(2c)平面沉积微相研究第37-39页
        3.3.1 沉积微型标志及测井相分析第37页
        3.3.2 典型沉积微相模式及测井相模式第37-38页
        3.3.3 砂体空间连续性和井间可对比性第38页
        3.3.4 小层平面沉积微相精细研究第38-39页
    3.4 葡Ⅰ3_2、葡Ⅰ3_3~(2a)、葡Ⅰ3_3~(2b)、葡Ⅰ3_3~(2c)沉积特征研究第39-45页
        3.4.1 葡Ⅰ3_2平面微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第39-40页
        3.4.2 葡Ⅰ3_2~(2a)平面微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第40-42页
        3.4.3 葡Ⅰ3_3~(2b)平面微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第42-43页
        3.4.4 葡Ⅰ3_3~(2c)平面微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第43-45页
第四章 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优选第45-51页
    4.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优选第45-47页
    4.2 孔隙度解释模型优选第47页
    4.3 渗透率解释模型优选第47-48页
    4.4 二次解释模型精度检验第48-51页
第五章 葡Ⅰ3_2、葡Ⅰ3_3~(2)非均质性研究第51-72页
    5.1 层内非均质性第51-52页
    5.2 层间非均质性第52-55页
        5.2.1 重点沉积时间单元层内变异系数分布规律第52页
        5.2.2 重点沉积时间单元层内突进系数级差分布规律第52-53页
        5.2.3 重点沉积时间单元层内渗透率级差分布规律第53页
        5.2.4 重点沉积时间单元层砂地比分布规律第53-55页
    5.3 平面非均质性第55-62页
        5.3.1 重点时间单元砂体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第55-56页
        5.3.2 重点时间单元渗透率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第56-59页
        5.3.3 重点时间单元孔隙度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第59-61页
        5.3.4 不吸水段物性分布(葡Ⅰ3_3~(2b)下部+葡Ⅰ3_3~(2c))第61-62页
    5.4 夹层识别与分布第62-72页
        5.4.1 夹层的识别第62-65页
        5.4.2 夹层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第65-67页
        5.4.3 夹层的分布特征第67-70页
        5.4.4 夹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第70-72页
第六章 葡Ⅰ3_2、葡Ⅰ3_3~(2)流动单元研究第72-87页
    6.1 流动单元级次第72-73页
    6.2 流动单元类型第73页
    6.3 单砂体内部流动单元研究第73-81页
        6.3.1 存储系数平面分布规律第73-76页
        6.3.2 渗流系数平面分布规律第76-78页
        6.3.3 净毛比平面分布规律第78-81页
    6.4 流动单元划分第81页
    6.5 流动单元分布模式第81-87页
第七章 不同批次井网水淹规律分析第87-95页
    7.1 葡Ⅰ3_3~(2a)水淹特征分析第87-90页
    7.2 葡Ⅰ3_3~(2b)水淹特征分析第90-92页
    7.3 葡Ⅰ3_3~(2c)水淹特征分析第92-95页
第八章 底部受效差异综合分析第95-105页
    8.1 物性测井重新精细解释第95-98页
    8.2 研究区周边的葡Ⅰ3 底部受效差异分析第98-99页
    8.3 葡Ⅰ3_3~(2b)下部物性变差原因分析第99-105页
结论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2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钜盛能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下一篇:光大银行郴州分行社区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