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巴赫金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主体间性思想的发展及界定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巴赫金的哲学美学思想与主体间性 | 第14-32页 |
第一节 巴赫金早期道德哲学的建构 | 第14-21页 |
第二节 巴赫金哲学对苏联文学理论的突破 | 第21-24页 |
第三节 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及主体间性的萌发 | 第24-27页 |
第四节 审美活动的关注与主体间性的走向 | 第27-32页 |
第二章 对话理论与主体间性 | 第32-45页 |
第一节 “对话”溯源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对话”的基础及内涵 | 第34-38页 |
第三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主体间性性质 | 第38-45页 |
第三章 巴赫金诗学思想的主体间性阐发 | 第45-61页 |
第一节 主体与文本角色的对话 | 第45-52页 |
第二节 超语言学的建立 | 第52-56页 |
第三节 狂欢与文学狂欢化 | 第56-61页 |
第四章 巴赫金主体间性诗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61-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