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自治到联合自治--以浏河社区社团联合为案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 政策要求 | 第11页 |
(二) 现实要求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一) 公民参与理论 | 第13-15页 |
(二) 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一) 公民参与 | 第16-18页 |
(二) 社会组织 | 第18-20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探索与症结:浏河社区的社区组织治理 | 第22-30页 |
一、浏河社区形成及概况 | 第22-23页 |
二、探索:浏河社区试错微社团治理 | 第23-26页 |
(一) 铁路家属委员会 | 第24页 |
(二) 竹园街门前三包小组 | 第24-25页 |
(三) 浏河小区自管委员会 | 第25-26页 |
三、症结:浏河社区微社团治理困境 | 第26-30页 |
(一) 症结之一:微社团认可度低,参与意愿不强 | 第26-28页 |
(二) 症结之二:微社团之间缺乏横向的经验交流 | 第28页 |
(三) 症结之三:缺乏资源互通,微社团动力不足 | 第28-29页 |
(四) 症结之四:社团领袖各自为政,配合不密切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联合与发展:浏河社区居民自治联盟 | 第30-48页 |
一、联合:浏河社区社团联合培育 | 第30-41页 |
(一) 锁定目标群体 | 第30-31页 |
(二) 目标群体调查 | 第31-33页 |
(三) 社区公约制定 | 第33-35页 |
(四) 团队活动创意 | 第35-36页 |
(五) 实施创意活动 | 第36-39页 |
(六) 成立自管联盟 | 第39-41页 |
二、发展:浏河社区联合社团运行 | 第41-48页 |
(二) 建立积分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三) 探索资源链接机制 | 第42-43页 |
(四) 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 第43页 |
(五) 完善积分兑换目录 | 第43-44页 |
(六) 治理钉子户,联盟显功能 | 第44-45页 |
(七) 治理成效高,居民齐参与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思考 | 第48-50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48-49页 |
(一) 社团也需要组织化 | 第48页 |
(二) 社团转型需要技术 | 第48-49页 |
(三) 居民自治单元的多元化 | 第49页 |
二、基本思考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