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14-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1.1 全面深化地理课程改革,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 第14页 | 
| 1.1.2 契合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提升地理教师专业能力 | 第14页 | 
| 1.1.3 诊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引导高效地理课堂发展 | 第14-15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1.3.1 课堂提问 | 第16-17页 | 
| 1.3.2 课堂有效提问 | 第17-18页 | 
| 1.3.3 地理课堂有效提问 | 第18-19页 | 
| 1.3.4 课堂教学诊断 | 第19-20页 | 
| 1.3.5 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 | 第20页 | 
|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 1.4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 1.4.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1.4.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4.4 研究路线 | 第22-23页 | 
| 2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概述 | 第23-27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2.1.1 地理课堂提问 | 第23页 | 
| 2.1.2 地理课堂有效提问 | 第23-24页 | 
| 2.1.3 课堂教学诊断 | 第24页 | 
| 2.1.4 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 | 第24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2.2.1 地理科学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页 | 
| 2.2.3 有效提问理论 | 第25页 | 
| 2.2.4 教学诊断理论 | 第25-26页 |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 3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量表构建 | 第27-34页 | 
| 3.1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的目的 | 第27-28页 | 
| 3.1.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 第27页 | 
| 3.1.2 发展教师诊断能力,增强教师反思意识 | 第27页 | 
| 3.1.3 鉴定教师提问水平,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 第27页 | 
| 3.1.4 提升教师提问能力,推动地理教育改革 | 第27-28页 | 
| 3.2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的原则 | 第28-29页 | 
| 3.2.1 目标性原则 | 第28页 | 
| 3.2.2 地理性原则 | 第28页 | 
| 3.2.3 发展性原则 | 第28页 | 
| 3.2.4 科学性原则 | 第28-29页 | 
| 3.2.5 针对性原则 | 第29页 | 
| 3.3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量表的构建 | 第29-33页 | 
| 3.3.1 诊断指标遴选依据 | 第29页 | 
| 3.3.2 诊断量表试构建 | 第29-30页 | 
| 3.3.3 诊断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 第30-31页 | 
| 3.3.4 诊断量表确定及使用说明 | 第31-33页 |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 4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诊断实施与分析 | 第34-47页 | 
| 4.1 准备阶段 | 第34-36页 | 
| 4.1.1 诊断对象及课题的选择 | 第34-35页 | 
| 4.1.2 诊断方法及方式的确定 | 第35页 | 
| 4.1.3 诊断观察及分析的流程 | 第35-36页 | 
| 4.2 诊断阶段 | 第36-38页 | 
| 4.2.1 诊断视频的筛选 | 第36-37页 | 
| 4.2.2 诊断依据的确定 | 第37-38页 | 
| 4.2.3 诊断结果的呈现 | 第38页 | 
| 4.3 总结阶段 | 第38-46页 | 
| 4.3.1 诊断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 4.3.2 诊断问题总结 | 第44-46页 |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 5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行为优化策略 | 第47-55页 | 
| 5.1 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导向,全面认识提问目的与作用 | 第47-48页 | 
| 5.2 以形成研究共同体为手段,优化教师提问诊断能力 | 第48页 | 
| 5.3 以解决诊断问题为目标,提高课堂有效提问能力 | 第48-53页 | 
| 5.3.1 经验型教师应增强:目标关联度、学生联系度、问题情境度 | 第48-49页 | 
| 5.3.2 专家型教师应关注:综合思维法、读图分析力、时空尺度观 | 第49-50页 | 
| 5.3.3 经验型与专家型应深化:有效互动性、思维品质性、反馈质量性 | 第50-53页 | 
| 5.3.4 经验型与专家型应做到:整体统筹、三位一体、融会贯通 | 第53页 | 
| 5.4 以及时提问反思为途径,推进有效提问发展深度 | 第53页 | 
| 5.5 小结 | 第53-55页 | 
| 6 结语 | 第55-57页 | 
| 6.1 基本结论 | 第55页 | 
| 6.2 存在不足 | 第55-56页 | 
| 6.3 前景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 | 第60-7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