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一、古籍文献分析 | 第13-16页 |
| 二、传统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16-20页 |
| 三、结论 | 第20-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沈英森教授成长历程与学术渊源 | 第23-27页 |
| 一、沈英森教授简介与成长历程 | 第23-25页 |
| 二、沈英森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沈英森教授临证岭南特色经验整理 | 第27-58页 |
| 第一节 “岭南中医”的界定与认识 | 第27-37页 |
| 一、“岭南中医”的概念与特征 | 第27-31页 |
| (一) 疾病认识上突出岭南人的体质 | 第29页 |
| (二) 病因病机方面突出湿热的地位 | 第29-31页 |
| 二、试论岭南湿热病的临床特征 | 第31-32页 |
| 三、岭南湿热病治疗的脾胃观 | 第32-35页 |
| (一) 治脾法 | 第33-34页 |
| (二) 治胃法 | 第34页 |
| (三) 调胃法 | 第34-35页 |
| 四、浅议岭南居民气阴两伤体质形成的原因 | 第35-36页 |
| 五、顾护津气在岭南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沈英森教授岭南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 第37-42页 |
| 一、脾胃观的临床发挥 | 第37-39页 |
| 二、养阴思想的临床应用 | 第39-42页 |
| (一) 癌肿疾病治疗中益气养阴 | 第39-40页 |
| (二) 治疗呼吸系疾病,重视养胃阴、肺阴及肾阴 | 第40-41页 |
| (三) 治疗口疮从阴论治 | 第41-42页 |
| (四) 治疗便秘,增液行舟 | 第42页 |
| 第三节 沈英森教授临证常用岭南药物及使用经验 | 第42-49页 |
| 一、临证用药原则 | 第43-44页 |
| (一) 三因制宜,注重体质 | 第43页 |
| (二) 五脏并重,突出脾胃 | 第43页 |
| (三) 重病轻取,药简效显 | 第43-44页 |
| 二、沈英森教授临床应用岭南药的经验 | 第44-46页 |
| (一) 脾胃病的南药治疗特色 | 第44页 |
| (二) 治肝炎的岭南药物 | 第44-45页 |
| (三) 治癌性疼痛的岭南药物 | 第45页 |
| (四) 治咽喉病的常用岭南药物 | 第45页 |
| (五) 治疗血管性疾病用毛冬青 | 第45页 |
| (六) 治小儿疳积用独脚金 | 第45-46页 |
| (七) 治牙病用土牛膝、两面针 | 第46页 |
| 三、沈教授临证常用的岭南经验药对 | 第46-47页 |
| 四、沈教授临床常用角药 | 第47-49页 |
| 第四节 沈英森教授临床常用经验方 | 第49-55页 |
| 一、玄冬口炎液 | 第49-50页 |
| 二、养胃方 | 第50-51页 |
| 三、肾炎五方 | 第51-53页 |
| 四、激愈方 | 第53-54页 |
| 五、小儿厌食方 | 第54页 |
| 六、驱蛔方 | 第54页 |
| 七、加减金水六君煎 | 第54-55页 |
| 八、加味异功散 | 第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沈英森教授临床治疗口疮用药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 第58-62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58页 |
| 二、结果 | 第58-61页 |
| 三、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沈英森教授从阴论治口疮的临床研究 | 第62-73页 |
| 一.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 二、结果 | 第65-69页 |
| 三、讨论 | 第69-71页 |
| 四、结论 | 第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