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估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智能变电站发展过程 | 第11-13页 |
1.2.1 智能变电站的提出 | 第11页 |
1.2.2 当前智能变电站缺点分析 | 第11-12页 |
1.2.3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4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分析 | 第16-27页 |
2.1 二次系统网络架构分析 | 第16-18页 |
2.2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结构分析 | 第18-20页 |
2.2.1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差异分析 | 第18-19页 |
2.2.2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特点 | 第19-20页 |
2.3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在线监测 | 第20-26页 |
2.3.1 二次系统在线监测体系架构 | 第20-22页 |
2.3.2 二次设备故障模式及在线监测信息分析 | 第22-23页 |
2.3.3 智能终端的控制回路监测方法 | 第23-25页 |
2.3.4 二次设备主要功能模块在线监测指标分析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内部温度的继电保护装置时变失效率研究 | 第27-37页 |
3.1 继电保护装置仅考虑运行时间的时变失效率 | 第27-28页 |
3.1.1 老化失效率模型 | 第28页 |
3.1.2 偶然失效率模型 | 第28页 |
3.2 考虑温度因素的时变失效率 | 第28-29页 |
3.3 失效率估算 | 第29-30页 |
3.3.1 老化失效率估算 | 第29页 |
3.3.2 偶然失效率估算 | 第29-30页 |
3.4 继电保护装置整体时变失效率模型 | 第30-31页 |
3.4.1 串联系统失效率模型 | 第30页 |
3.4.2 整体时变失效率模型推导 | 第30-31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1-35页 |
3.5.1 继电保护装置失效率模型建立 | 第32-35页 |
3.5.2 不同因素对失效率影响分析 | 第35页 |
3.6 改善设备运行温度分析 | 第35-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继电保护状态评估 | 第37-54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与流程 | 第37-39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37-38页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流程 | 第38-39页 |
4.2 继电保护装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9-43页 |
4.2.1 静态数据评价指标选取 | 第39-40页 |
4.2.2 动态数据评价指标劣化度计算 | 第40-43页 |
4.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3页 |
4.3 继电保护装置状态评估 | 第43-50页 |
4.3.1 因素集和评语集的确定 | 第43-44页 |
4.3.2 权重的确定 | 第44-46页 |
4.3.3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4.3.4 隶属度动态修正 | 第47-49页 |
4.3.5 模糊评判 | 第49页 |
4.3.6 评判原则 | 第49-50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50-51页 |
4.5 检修策略简述 | 第51-53页 |
4.5.1 检修策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4.5.2 检修等级分类 | 第52页 |
4.5.3 检修等级确定原则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