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 紫花松果菊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1 紫花松果菊生物学特性 | 第8页 |
1.2 紫花松果菊栽培技术 | 第8-9页 |
1.3 紫花松果菊组织培养 | 第9页 |
2 紫花松果菊化学成分研究 | 第9-11页 |
2.1 萜类 | 第9-10页 |
2.2 烷基酰胺类 | 第10页 |
2.3 咖啡酸及其衍生物 | 第10页 |
2.4 多糖及糖蛋白 | 第10-11页 |
3 紫花松果菊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11-14页 |
3.1 免疫作用 | 第11页 |
3.2 抗炎作用 | 第11-12页 |
3.3 抗氧化作用 | 第12页 |
3.4 抗菌、抗病毒作用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5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15-22页 |
3.1 紫花松果菊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1.1 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 | 第15-16页 |
3.1.2 物候期观察 | 第16页 |
3.2 紫花松果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 第16-20页 |
3.2.1 种植地环境质量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3.2.1.1 大气 | 第16页 |
3.2.1.2 水质 | 第16-17页 |
3.2.1.3 土壤 | 第17-19页 |
3.2.2 种苗分级方法 | 第19-20页 |
3.2.3 不同移栽期设置 | 第20页 |
3.2.4 种植密度和施肥种类设置 | 第20页 |
3.2.5 不同收获期设置 | 第20页 |
3.2.6 对照试验设置 | 第20页 |
3.3 菊苣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20页 |
3.4 紫花松果菊药材质量各项指标检查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3.4.1 水分 | 第20-21页 |
3.4.2 水溶性浸出物 | 第21页 |
3.4.3 醇溶性浸出物 | 第21页 |
3.4.4 总灰分 | 第21页 |
3.4.5 酸不溶性灰分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7页 |
1 紫花松果菊的生物学特性 | 第22-25页 |
1.1 植物学形态特征 | 第22页 |
1.2 物候期划分 | 第22-25页 |
2 紫花松果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 第25-34页 |
2.1 种植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 | 第25-27页 |
2.1.1 大气质量评价 | 第25页 |
2.1.2 灌溉水质质量评价 | 第25-26页 |
2.1.3 土壤质量评价 | 第26-27页 |
2.2 种苗分级标准 | 第27-31页 |
2.2.1 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 第27-29页 |
2.2.3 种苗分级标准 | 第29-31页 |
2.2.4 种苗分级的检验 | 第31页 |
2.3 不同移栽期对产量和菊苣酸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 种植密度和基肥种类对产量和菊苣酸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2.5 不同收获期对产量和菊苣酸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 紫花松果菊药材质量各项指标检查研究 | 第34-37页 |
3.1 水分 | 第34-35页 |
3.2 水溶性浸出物 | 第35页 |
3.3 醇溶性浸出物 | 第35-36页 |
3.4 总灰分 | 第36页 |
3.5 酸不溶性灰分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1 紫花松果菊生物学特性 | 第37页 |
2 紫花松果菊标准化种植基地的环境质量评价 | 第37页 |
3 紫花松果菊种苗分级 | 第37-38页 |
4 紫花松果菊产量的影响因素 | 第38页 |
5 紫花松果菊叶、花、茎中菊苣酸含量的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
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