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战略联盟理论 | 第13-14页 |
·合作竞争理论 | 第14页 |
·三元参与理论 | 第14页 |
·三螺旋理论 | 第14-15页 |
·威斯康星思想 | 第15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5-16页 |
·机制理论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产学研合作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体构成及运行过程分析 | 第21-35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及特征分析 | 第21-28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 | 第21-22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征分析 | 第22-25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体构成分析 | 第25-28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作原则 | 第28-29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整体运行过程 | 第29-32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 | 第31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的确立 | 第31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与管理过程 | 第31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效果的评价 | 第31-32页 |
·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的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外部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部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35-41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框架 | 第35-38页 |
·动力机制 | 第36-37页 |
·伙伴选择机制 | 第37页 |
·组织分工机制 | 第37页 |
·沟通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组织学习机制 | 第38页 |
·利益分配机制 | 第38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5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1-49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1-42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1-42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42-43页 |
·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 | 第43-45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5-49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45-46页 |
·灰色层次综合评价法的具体步骤 | 第46-49页 |
6 综合评价法的运用 | 第49-59页 |
·综合评价法的运用——重庆市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第49-50页 |
·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 第50-59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 第50-54页 |
·确定评价样本矩阵 | 第54页 |
·评价系数 | 第54-55页 |
·灰色评价的权向量以及权矩阵 | 第55-56页 |
·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效率的综合评价 | 第56-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研究总结 | 第59页 |
·研究中的局限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1 | 第66-71页 |
附录 2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