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述 | 第17-28页 |
2.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 第17-19页 |
2.1.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概述 | 第17-18页 |
2.1.2 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 第18-19页 |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 | 第19-21页 |
2.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表示 | 第19页 |
2.2.2 我国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特点 | 第19-21页 |
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2.3.1 高速铁路固定设备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方法的影响 | 第22-25页 |
2.4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模型 | 第28-36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28页 |
3.2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 第28-30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28-29页 |
3.2.2 符号说明 | 第29-30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30-34页 |
3.3.1 目标函数 | 第30页 |
3.3.2 约束条件 | 第30-34页 |
3.3.3 能力计算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仿真研究 | 第36-56页 |
4.1 遗传算法 | 第36-42页 |
4.1.1 基于Job-Shop的遗传算法设计 | 第36-41页 |
4.1.2 基于遗传算法的MATLAB通过能力仿真流程 | 第41-42页 |
4.2 京沪高铁实例仿真 | 第42-54页 |
4.2.1 仿真初始参数设定 | 第43-45页 |
4.2.2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5-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6-57页 |
5.2 论文后续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