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直流GIL金属微粒的荷电运动机制与治理方法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6-30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6-18页
        1.1.1 直流GIL的应用前景第16-17页
        1.1.2 直流GIL的金属微粒污染物问题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7页
        1.2.1 微粒的带电及受力分析第19-21页
        1.2.2 微粒的运动特性第21-22页
        1.2.3 微粒引起的典型故障第22-25页
        1.2.4 微粒抑制措施第25-27页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2章 直流GIL中金属微粒的动力学模型第30-54页
    2.1 金属微粒的带电及受力分析第30-34页
        2.1.1 同轴电极内球形金属微粒的带电量及受力分析第30-32页
        2.1.2 不同组分气体中大雷诺数运动微粒的阻力模型第32-34页
    2.2 球形金属微粒的动力学观测与建模第34-49页
        2.2.1 微粒碰撞过程的弹性力学分析与实验第34-36页
        2.2.2 基于随机碰撞与混合气体影响的微粒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第36-38页
        2.2.3 微粒运动的实验观测第38-42页
        2.2.4 交、直流GIL中球形金属微粒的不同运动特性第42-49页
    2.3 线形金属微粒的运动特性第49-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自由金属微粒的放电特性研究第54-86页
    3.1 微粒局部放电检测系统及试验方法第54-57页
    3.2 线形金属微粒的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第57-73页
        3.2.1 电压应力对微粒运动特性及放电特性的影响第58-64页
        3.2.2 微粒长度对其运动特性与放电特性的影响第64-65页
        3.2.3 微粒半径对其运动特性与放电特性的影响第65-67页
        3.2.4 气压对微粒运动特性及放电特性的影响第67-68页
        3.2.5 微粒数量对其运动特性与放电特性的影响第68-73页
    3.3 自由金属微粒的微放电模型第73-76页
        3.3.1 自由金属微粒启举后对电场的畸变作用第73-74页
        3.3.2 金属微粒与极板间的微放电模型第74-76页
    3.4 考虑金属微粒影响的气隙击穿分析第76-84页
        3.4.1 三种微粒击穿类型第76-79页
        3.4.2 金属微粒放电观测第79-83页
        3.4.3 自由线形微粒引起的放电及击穿特性分析第83-84页
    3.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4章 考虑金属微粒影响的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性第86-108页
    4.1 金属微粒对表面电荷积聚影响的三维仿真及实验研究第86-98页
        4.1.1 电荷测量实验腔体第86-87页
        4.1.2 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三维仿真模型第87-90页
        4.1.3 电荷积聚仿真结果与分析第90-93页
        4.1.4 附着金属微粒时的电荷积聚实验验证第93-98页
    4.2 金属微粒影响下的柱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性第98-106页
        4.2.1 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模型参数选取第98-100页
        4.2.2 附着微粒影响下的柱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第100-104页
        4.2.3 悬浮微粒影响下的柱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第104-106页
    4.3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5章 直流GIL金属微粒综合治理方法研究第108-129页
    5.1 电极覆膜条件下微粒的荷电机理及影响因素第108-118页
        5.1.1 考虑传导带电的微粒充电模型第108-113页
        5.1.2 覆膜条件下微粒的带电运动观测第113-118页
    5.2 直流GIL金属微粒陷阱优化设计及布置策略第118-127页
        5.2.1 微粒陷阱实验平台设计第118-121页
        5.2.2 微粒捕捉实验及陷阱的参数优化第121-124页
        5.2.3 绝缘子附近的微粒捕捉陷阱布置策略第124-127页
    5.3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1页
    6.1 结论第129-130页
    6.2 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1-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作者简介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析宗祠文化与公共文化的互嵌现象--以温州永嘉苍坡村文化礼堂为例
下一篇:温州海产食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