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四)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15-18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3.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 社会建设 | 第18-19页 |
1. 社会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 社会建设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 深圳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 | 第19-20页 |
(三) 相关理论借鉴 | 第20-23页 |
1.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0页 |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3.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22-23页 |
二、深圳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概述 | 第23-32页 |
(一) 实施背景 | 第23页 |
(二) “风景林工程”的“盆景”项目内容 | 第23-27页 |
1. 创新社区治理类 | 第24-25页 |
2. 创新社区服务类 | 第25页 |
3. 创新帮扶弱势群体方式类 | 第25-26页 |
4. 创新教育服务类 | 第26页 |
5.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类 | 第26页 |
6. 创新养老服务类 | 第26-27页 |
(三) 实施效果评价 | 第27-32页 |
1. “风景林工程”推动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创新 | 第27-29页 |
2. 首批“盆景”长成“风景林” | 第29-30页 |
3. 首批“盆景”产生创新型衍生项目 | 第30页 |
4. 2014年“盆景”茁壮成长 | 第30-31页 |
5. 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屡获大奖 | 第31-32页 |
三、深圳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的创新性分析 | 第32-42页 |
(一) 形式与内容的创新——“盆景”项目遴选机制 | 第32-35页 |
1. 创新传统工作方式,上下联动推动社会建设 | 第33-34页 |
2. 创新“社会协同”形式,破解社会力量互动不足难题 | 第34页 |
3. 创新“公众参与”形式,解决公众自治能力不足问题 | 第34-35页 |
(二) 实施过程的创新——“盆景”培育计划 | 第35-36页 |
1. 主动介入提前培育 | 第35-36页 |
2. 创新培育方式 | 第36页 |
(三) 监督机制的创新——政协委员视察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 | 第36-37页 |
1. 实行交叉视察机制 | 第36页 |
2. 分项考评逐项打分 | 第36-37页 |
3. 评估现状提出建议 | 第37页 |
(四) 建设主体的创新——调动多元主体参与 | 第37-42页 |
1. 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引导社区各主体参与 | 第37-39页 |
2.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探索多元主体共治共建路径 | 第39-42页 |
四、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 第42-47页 |
(一) “风景林工程”推进中的问题 | 第42-43页 |
1. 专业人才不强 | 第42-43页 |
2. 资金来源不足 | 第43页 |
(二) “风景林工程”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问题 | 第43-44页 |
1. 社区的认识不高 | 第43-44页 |
2. 相关机制不顺 | 第44页 |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1. 人才不强原因 | 第45页 |
2. 资金不足原因 | 第45页 |
3. 机制不顺原因 | 第45-46页 |
4. 认识不高原因 | 第46-47页 |
五、持续创新,让“盆景”长成荫泽社区的“风景林” | 第47-56页 |
(一) 深入推进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 | 第47-50页 |
1. 多渠道培育专业人才 | 第47-48页 |
2. 发挥好资金导向作用 | 第48-49页 |
3. 理顺机制探索本土化发展 | 第49-50页 |
4. 多方式加强宣传推广 | 第50页 |
(二) 探索促进社区现代治理的路径 | 第50-54页 |
1. 构建“1+3+N”的现代社区治理架构 | 第51-53页 |
2. 探索“一核多元两化”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 | 第53-54页 |
(三)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