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协同视角下“多规合一”体系建构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政策背景第14-15页
        1.1.2. 问题背景第15-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页
    1.3. 主要概念与研究对象第17-18页
        1.3.1. 主要概念第17-18页
        1.3.2. 研究对象第18页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8-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研究思路第19页
    1.5. 研究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析与实践探索第21-32页
    2.1. 国内外“多规合一”的相关理论研析第21-23页
        2.1.1. 国外“多规合一”理论研析第21-22页
        2.1.2. 国内“多规合一”理论研析第22-23页
    2.2. 国内外“多规合一”的相关实践探索第23-32页
        2.2.1. 国外“多规合一”的相关实践探索第23-26页
        2.2.2. 国内“多规合一”的相关实践探索第26-30页
        2.2.3. 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多规”的基本特征比较研析第32-44页
    3.1.“多规”的发展阶段比较第32-36页
        3.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产生与发展第32-33页
        3.1.2.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与发展第33-34页
        3.1.3. 城乡规划的产生与发展第34-35页
        3.1.4. 环境保护规划的产生与发展第35-36页
        3.1.5. 小结第36页
    3.2.“多规”的法规体系比较第36-40页
        3.2.1. 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体系第36-37页
        3.2.2. 城乡规划的法律体系第37-38页
        3.2.3. 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体系第38-39页
        3.2.4.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法律体系第39-40页
        3.2.5. 小结第40页
    3.3.“多规”的实践内容比较第40-42页
        3.3.1. 规划目标第40-41页
        3.3.2. 规划范畴第41页
        3.3.3. 规划内容第41页
        3.3.4. 工作特征第41-42页
        3.3.5. 小结第42页
    3.4.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协同视角下“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路径第44-51页
    4.1.“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44页
    4.2.“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策略第44-45页
        4.2.1.“多规合一”体系在空间上的统一性第44页
        4.2.2. 核心是从战略高度协调各项规划第44-45页
        4.2.3. 重视理论创新和公众参与第45页
    4.3. 协同视角下“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技术方法第45-49页
        4.3.1. 统一规划编制期限和时序第45-46页
        4.3.2. 统一规划空间布局约束框架第46页
        4.3.3. 统一规划技术对接标准第46-47页
        4.3.4. 统一规划公共信息平台第47-48页
        4.3.5. 统一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第48-49页
    4.4. 协同视角下“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第49-51页
        4.4.1. 加强组织领导第49页
        4.4.2. 强化工作指导第49页
        4.4.3. 完善实施机制第49页
        4.4.4. 明确资金保障第49页
        4.4.5. 制定监督措施第49-51页
第五章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第51-76页
    5.1.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51-52页
    5.2.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困境第52-56页
        5.2.1. 铜陵市多规期限不同,导致多规预期目标不一致第52页
        5.2.2. 铜陵市多规规划范围差异第52-53页
        5.2.3. 铜陵市多规城镇化水平预测冲突第53-54页
        5.2.4. 铜陵市城乡用地发展规模及指标确定矛盾第54-56页
    5.3.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路径第56-58页
        5.3.1. 统一目标第56-57页
        5.3.2. 统一规模第57页
        5.3.3. 统一数据第57-58页
        5.3.4. 统一边界第58页
        5.3.5. 统一用途第58页
    5.4.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58-71页
        5.4.1.“多规”基础数据收集第58-62页
        5.4.2.“多规”分类整理第62-63页
        5.4.3. 用地差异分析与协调第63-67页
        5.4.4. 控制线差异分析与协调第67-70页
        5.4.5. 多规合一体系建构技术路线第70-71页
    5.5.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第71-74页
        5.5.1.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部门协作机制第71-73页
        5.5.2.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数据库搭建第73-74页
        5.5.3.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制度保障第74页
    5.6.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成效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论第76-78页
    6.1. 主要结论第76-77页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机械专业教学中知识可视化应用模式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