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问题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主要概念与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1. 主要概念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析与实践探索 | 第21-32页 |
2.1. 国内外“多规合一”的相关理论研析 | 第21-23页 |
2.1.1. 国外“多规合一”理论研析 | 第21-22页 |
2.1.2. 国内“多规合一”理论研析 | 第22-23页 |
2.2. 国内外“多规合一”的相关实践探索 | 第23-32页 |
2.2.1. 国外“多规合一”的相关实践探索 | 第23-26页 |
2.2.2. 国内“多规合一”的相关实践探索 | 第26-30页 |
2.2.3.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多规”的基本特征比较研析 | 第32-44页 |
3.1.“多规”的发展阶段比较 | 第32-36页 |
3.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 第32-33页 |
3.1.2.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 第33-34页 |
3.1.3. 城乡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 第34-35页 |
3.1.4. 环境保护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 第35-36页 |
3.1.5. 小结 | 第36页 |
3.2.“多规”的法规体系比较 | 第36-40页 |
3.2.1. 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体系 | 第36-37页 |
3.2.2. 城乡规划的法律体系 | 第37-38页 |
3.2.3. 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体系 | 第38-39页 |
3.2.4.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3.2.5. 小结 | 第40页 |
3.3.“多规”的实践内容比较 | 第40-42页 |
3.3.1. 规划目标 | 第40-41页 |
3.3.2. 规划范畴 | 第41页 |
3.3.3. 规划内容 | 第41页 |
3.3.4. 工作特征 | 第41-42页 |
3.3.5. 小结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协同视角下“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路径 | 第44-51页 |
4.1.“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44页 |
4.2.“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策略 | 第44-45页 |
4.2.1.“多规合一”体系在空间上的统一性 | 第44页 |
4.2.2. 核心是从战略高度协调各项规划 | 第44-45页 |
4.2.3. 重视理论创新和公众参与 | 第45页 |
4.3. 协同视角下“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技术方法 | 第45-49页 |
4.3.1. 统一规划编制期限和时序 | 第45-46页 |
4.3.2. 统一规划空间布局约束框架 | 第46页 |
4.3.3. 统一规划技术对接标准 | 第46-47页 |
4.3.4. 统一规划公共信息平台 | 第47-48页 |
4.3.5. 统一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 第48-49页 |
4.4. 协同视角下“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 | 第49-51页 |
4.4.1. 加强组织领导 | 第49页 |
4.4.2. 强化工作指导 | 第49页 |
4.4.3. 完善实施机制 | 第49页 |
4.4.4. 明确资金保障 | 第49页 |
4.4.5. 制定监督措施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 | 第51-76页 |
5.1.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5.2.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困境 | 第52-56页 |
5.2.1. 铜陵市多规期限不同,导致多规预期目标不一致 | 第52页 |
5.2.2. 铜陵市多规规划范围差异 | 第52-53页 |
5.2.3. 铜陵市多规城镇化水平预测冲突 | 第53-54页 |
5.2.4. 铜陵市城乡用地发展规模及指标确定矛盾 | 第54-56页 |
5.3.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路径 | 第56-58页 |
5.3.1. 统一目标 | 第56-57页 |
5.3.2. 统一规模 | 第57页 |
5.3.3. 统一数据 | 第57-58页 |
5.3.4. 统一边界 | 第58页 |
5.3.5. 统一用途 | 第58页 |
5.4.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58-71页 |
5.4.1.“多规”基础数据收集 | 第58-62页 |
5.4.2.“多规”分类整理 | 第62-63页 |
5.4.3. 用地差异分析与协调 | 第63-67页 |
5.4.4. 控制线差异分析与协调 | 第67-70页 |
5.4.5. 多规合一体系建构技术路线 | 第70-71页 |
5.5.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 第71-74页 |
5.5.1.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部门协作机制 | 第71-73页 |
5.5.2.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数据库搭建 | 第73-74页 |
5.5.3.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制度保障 | 第74页 |
5.6. 铜陵市“多规合一”体系构建的成效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