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概述 | 第14-30页 |
2.1 调解与调解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14-17页 |
2.2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产生 | 第17-22页 |
2.2.1 政治基础 | 第18-19页 |
2.2.2 经济条件 | 第19-20页 |
2.2.3 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2.2.4 现实需求 | 第21-22页 |
2.3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发展 | 第22-24页 |
2.3.1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初始形成 | 第23页 |
2.3.2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发展完善 | 第23-24页 |
2.4 抗战时期各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比较 | 第24-30页 |
2.4.1 相同点 | 第24-25页 |
2.4.2 不同点 | 第25-30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内容 | 第30-45页 |
3.1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类型 | 第30-37页 |
3.1.1 边区各级政府主持的调解 | 第30-31页 |
3.1.2 司法机关主持的调解 | 第31-33页 |
3.1.3 调解委员会调解 | 第33-34页 |
3.1.4 群众团体调解 | 第34-36页 |
3.1.5 民间调解 | 第36-37页 |
3.2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实施原则 | 第37-40页 |
3.2.1 自愿性原则 | 第37-38页 |
3.2.2 合法性原则 | 第38-39页 |
3.2.3 说服教育原则 | 第39-40页 |
3.2.4 息事宁人原则 | 第40页 |
3.3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实施依据 | 第40-45页 |
3.3.1 政策与法令 | 第40-41页 |
3.3.2 民间习惯 | 第41-43页 |
3.3.3 情理兼备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效果分析 | 第45-51页 |
4.1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有效性 | 第45-48页 |
4.1.1 贯彻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纠纷 | 第45-46页 |
4.1.2 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解纷效率 | 第46-47页 |
4.1.3 加强人民团结,有效配合抗战 | 第47-48页 |
4.2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局限性 | 第48-51页 |
4.2.1 调解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 第48-49页 |
4.2.2 调解制度范围不够严谨 | 第49-50页 |
4.2.3 调解制度运用不够科学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现实启示 | 第51-59页 |
5.1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有益实践 | 第51-53页 |
5.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司法实践 | 第51页 |
5.1.2 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 第51-52页 |
5.1.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第52-53页 |
5.2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现实借鉴 | 第53-59页 |
5.2.1 完善当代调解的回避制度 | 第53-54页 |
5.2.2 完善当代调解的监督制度 | 第54页 |
5.2.3 加强调解员的培训 | 第54-55页 |
5.2.4 增强调解的法律效力 | 第55-56页 |
5.2.5 完善调解与诉讼协同机制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