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共情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研究第13-15页
        1.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第13-14页
        1.1.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第14-15页
    1.2 农村留守儿童共情训练研究第15-20页
        1.2.1 共情的概念界定第15-17页
        1.2.2 共情的结构与测量第17页
        1.2.3 共情的影响因素第17-19页
        1.2.4 共情的训练方法第19-20页
    1.3 共情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第20页
    1.4 以往研究不足第20-23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3-25页
    2.1 问题提出第23页
    2.2 研究意义第23-25页
        2.2.1 理论意义第23页
        2.2.2 现实意义第23-25页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共情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第25-51页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25页
    3.2 研究方法第25-29页
        3.2.1 研究对象第25-26页
        3.2.2 研究工具第26-29页
        3.2.3 问卷施测第29页
        3.2.4 统计处理第2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9-44页
        3.3.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第29-30页
        3.3.2 留守儿童共情发展的特点第30-39页
        3.3.3 留守类型对共情的预测作用第39-40页
        3.3.4 留守儿童共情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联性第40-44页
    3.4 讨论与结论第44-51页
        3.4.1 不同留守类型的农村儿童的共情发展特点第44-47页
        3.4.2 不同留守类型的农村儿童共情与心理社会适应关系的原因分析第47-51页
第四章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的共情课程开发第51-79页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51页
    4.2 研究思路第51-52页
    4.3 研究方法第52-54页
        4.3.1 研究工具第52-53页
        4.3.2 研究对象第53页
        4.3.3 问卷施测第53页
        4.3.4 统计处理第53-54页
    4.4 共情课程开发活动第54-64页
        4.4.1 共情课程的理论依据第54-57页
        4.4.2 共情课程实施对象分析第57页
        4.4.3 共情课程的总体框架设计第57-59页
        4.4.4 共情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第59-64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64-74页
        4.5.1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检验第64-66页
        4.5.2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后测检验第66-68页
        4.5.3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前测分析第68-69页
        4.5.4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后测分析第69-72页
        4.5.5 访谈结果第72-74页
    4.6 讨论与结论第74-79页
        4.6.1 共情课程对共情能力的提高第74-76页
        4.6.2 共情课程对心理社会适应的提升第76-79页
第五章 讨论第79-83页
    5.1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共情发展特点第79页
    5.2 共情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第79页
    5.3 共情课程对共情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的提高第79-80页
    5.4 研究不足第80-81页
    5.5 展望第81-83页
第六章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附录第93-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组装纳米纤维水凝胶负载PDRN治疗糖尿病小鼠背部溃疡创面
下一篇:MARK2通过调节微管相关蛋白介导Nogo-66抑制轴突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