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机床进给 | 第11-13页 |
1.2.2 现代设计分析手段 | 第13-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进给系统及机床大件结构设计 | 第17-27页 |
2.1 进给系统设计 | 第17-20页 |
2.2 滚珠丝杠副系统刚度计算 | 第20-21页 |
2.3 机床大件及其结构设计简介 | 第21-25页 |
2.3.1 机床大件 | 第21页 |
2.3.2 机床大件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21-22页 |
2.3.3 立柱结构 | 第22-23页 |
2.3.4 立柱外形尺寸及断面形状的设计 | 第23页 |
2.3.5 立柱与底座连接设计 | 第23页 |
2.3.6 立柱内布筋板设计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机床的主运动仿真 | 第27-37页 |
3.1 运动仿真目的 | 第27页 |
3.2 仿真的基本步骤 | 第27-28页 |
3.2.1 各步骤简述如下 | 第27-28页 |
3.2.2 具体操作步骤 | 第28页 |
3.3 机床模型仿真 | 第28-36页 |
3.3.1 仿真前的设置 | 第28-32页 |
3.3.2 对模型进行运动仿真 | 第32-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机床床身的静、动力学分析 | 第37-55页 |
4.1 ANSYS Workbench分析基本步骤 | 第37页 |
4.2 机床实体模型处理 | 第37-40页 |
4.2.1 机床SolidWorks模型导入AWB | 第37-38页 |
4.2.2 机床模型定义材料属性 | 第38页 |
4.2.3 机床模型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4.2.4 机床结合部的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4.2.5 模型边界条件设定 | 第40页 |
4.3 机床模型静力分析 | 第40-47页 |
4.3.1 静力分析基础 | 第40-42页 |
4.3.2 AWB静力分析过程和结果 | 第42-43页 |
4.3.3 查看结果 | 第43-46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3.5 本节小结 | 第47页 |
4.4 机床模型模态分析 | 第47-52页 |
4.4.1 模态分析基础 | 第47-48页 |
4.4.2 模态分析约束和求解 | 第48页 |
4.4.3 模态分析结果 | 第48-52页 |
4.5 机床模型谐响应分析 | 第52-54页 |
4.5.1 谐响应分析基础 | 第52-53页 |
4.5.2 机床谐响应分析过程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第5章 机床主轴建模与动力学分析 | 第55-75页 |
5.1 概述 | 第55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5-62页 |
5.2.1 梁单元模型 | 第55-58页 |
5.2.2 轴承模型 | 第58-59页 |
5.2.3 集中质量模型 | 第59页 |
5.2.4 切削模型 | 第59-61页 |
5.2.5 机床主轴有限元模型 | 第61-62页 |
5.3 固有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5.4 振动响应分析 | 第63-65页 |
5.5 参数影响 | 第65-72页 |
5.5.1 铣刀齿数影响 | 第65-68页 |
5.5.2 切削深度的影响 | 第68-70页 |
5.5.3 切削厚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5.6 小结 | 第72-75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5-79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6.1.1 数控进给系统的设计 | 第75页 |
6.1.2 运动学仿真 | 第75页 |
6.1.3 动力学分析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