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某SUV悬架K&C优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悬架K&C特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整车操纵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悬架K&C定性分析及标杆车试验第15-28页
    2.1 悬架K特性分析第15-19页
        2.1.1 车轮外倾随轮跳变化第15-16页
        2.1.2 车轮前束随轮跳变化第16页
        2.1.3 主销后倾角与后倾拖距第16-17页
        2.1.4 主销内倾角与主销偏距第17-18页
        2.1.5 侧倾中心变化第18页
        2.1.6 悬架K性能总结第18-19页
    2.2 悬架C特性分析第19-21页
        2.2.1 侧向力下前束与侧向位移的变化第19-20页
        2.2.2 纵向力下前束与纵向位移的变化第20-21页
        2.2.3 悬架C特性总结第21页
    2.3 标杆车试验第21-26页
        2.3.1 标杆车选取第21页
        2.3.2 悬架K&C试验台第21-22页
        2.3.3 标杆车K&C试验第22-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开发车悬架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第28-47页
    3.1 ADAMS/CAR介绍第28-29页
    3.2 开发车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建立第29-34页
        3.2.1 整车坐标系定义第29-30页
        3.2.2 开发车悬架结构形式第30页
        3.2.3 前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建立第30-32页
        3.2.4 后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建立第32-34页
    3.3 设计车悬架仿真对比分析第34-46页
        3.3.1 前悬架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第35-43页
        3.3.2 后悬架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第43-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悬架的K&C优化第47-59页
    4.1 ISIGHT介绍第47页
    4.2 前悬架K特性优化及仿真对比分析第47-54页
        4.2.1 前悬架优化问题的定义第47-49页
        4.2.2 前悬架的K特性灵敏度分析第49-51页
        4.2.3 前悬架的K特性硬点优化第51-52页
        4.2.4 前悬架优化前后仿真对比分析第52-54页
    4.3 后悬架C特性优化及仿真对比分析第54-58页
        4.3.1 后悬架优化问题的定义第54页
        4.3.2 后悬架的C特性灵敏度分析第54-56页
        4.3.3 后悬架的C特性衬套刚度优化第56页
        4.3.4 后悬架优化前后仿真曲线对比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整车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第59-73页
    5.1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第59-62页
        5.1.1 车身子系统模型第59-60页
        5.1.2 车轮子系统模型第60页
        5.1.3 制动子系统模型第60-61页
        5.1.4 动力总称子系统模型第61页
        5.1.5 整车系统模型第61-62页
    5.2 操纵稳定性仿真第62-71页
        5.2.1 稳态回转试验第62-63页
        5.2.2 蛇形试验第63-66页
        5.2.3 角阶跃试验第66-68页
        5.2.4 角脉冲试验第68-70页
        5.2.5 转向回正试验第70-71页
    5.3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6.1 论文总结第73-74页
    6.2 后续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铣削系统颤振稳定性分析及稳健性优化
下一篇:VMC0540立式加工中心振动特性分析及主运动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