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黄土高原苹果园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1 苹果生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2 生草埋置是黄土高原苹果园增肥的有效模式 | 第14页 |
1.2 果园生草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果园生草的作用 | 第14-15页 |
1.2.2 果园生草草种和生草模式 | 第15页 |
1.3 植物残体降解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1 土壤氮循环的研究 | 第16页 |
1.4.2 土壤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实时定量PCR | 第18页 |
1.5.2 限制性酶切多态性(T-RFLP) | 第18-19页 |
1.5.3 高通量测序 | 第19页 |
1.6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试验地点概况 | 第22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1.3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1.4 土壤肥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2.1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和pH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3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4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5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31页 |
2.3.1 埋置白三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埋置白三叶对土壤含水量及pH的影响 | 第29页 |
2.3.3 埋置白三叶对土壤N、P、K含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硝化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 第31-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试验地点概况 | 第31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1页 |
3.1.3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1页 |
3.1.4 土壤总DNA提取 | 第31-32页 |
3.1.5 qPCR方法测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丰度 | 第32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2.1 埋置白三叶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埋置白三叶对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3 土壤肥力因子与微生物丰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3.3 讨论 | 第37-40页 |
3.3.1 白三叶埋置对苹果园土壤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白三叶埋置对苹果园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3.3 硝化反硝化菌丰度与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0-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试验地点概况 | 第40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0页 |
4.1.3 土壤样品采集 | 第40页 |
4.1.4 土壤总DNA提取 | 第40页 |
4.1.5 T-RFLP方法测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40-41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4.2.1 埋置白三叶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埋置白三叶对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3 埋置白三叶对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4 土壤肥力与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47-48页 |
4.3 讨论 | 第48-51页 |
4.3.1 埋置白三叶对硝化反硝化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49页 |
4.3.2 埋置白三叶后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影响硝化菌的群落组成 | 第49-50页 |
4.3.3 埋置白三叶后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影响反硝化菌群落组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埋置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51-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5.1.1 试验地点概况 | 第51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5.1.3 土壤样品采集 | 第51页 |
5.1.4 土壤总DNA提取 | 第51页 |
5.1.5 高通量测序 | 第51-52页 |
5.1.6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5.2.1 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测序结果及测序深度验证 | 第52页 |
5.2.2 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 | 第52-53页 |
5.2.3 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与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5.3 讨论 | 第55-58页 |
5.3.1 硝化作用微生物菌群的物种组成的变化 | 第55-56页 |
5.3.2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菌群的物种组成的变化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创新点 | 第5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