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论第8-14页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1.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8-9页
  2.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第9页
  3. 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第9-10页
 (二) 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第10-12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2. 我国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 文献检索法第12-13页
  2. 理论分析法第13页
  3. 比较借鉴法第13页
 (四)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第13-14页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依据第14-18页
 (一) 时代依据第14-15页
 (二) 理论依据第15-18页
  1.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第15-16页
  2.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第16页
  3. 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第16-18页
二、 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特点第18-22页
 (一) 信息素养的概念第18-19页
  1. 信息第18页
  2. 信息素养第18-19页
 (二) 信息素养的特点第19-22页
  1. 普遍性第19-20页
  2. 层次性第20页
  3. 实践性第20页
  4. 开放性第20-22页
三、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原则 #]5第22-28页
 (一)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第22-25页
  1. 信息意识第22-23页
  2. 信息知识第23页
  3. 信息能力第23-24页
  4. 信息道德第24-25页
 (二) 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第25-28页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第25-26页
  2.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第26-27页
  3. 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原则第27-28页
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教育现状第28-30页
 (一)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第28页
 (二)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第28-30页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30-41页
 (一) 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第30-36页
  1. 学校教育第30-33页
  2. 社会教育第33-34页
  3. 大学生自我教育第34-36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第36-41页
  1. 网络教育的方法第36-37页
  2. 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方法第37-38页
  3. 隐性教育方法第38页
  4. 比较鉴别法第38-39页
  5. 疏导方法第39页
  6. 幕后监督法第39-40页
  7. 动态分析法第40-41页
结语第41-42页
注释第42-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
下一篇:大学本科大一新生角色意识研究--以驻桂林市部分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