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论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7页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 研究缘由第10页
  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第12-14页
  1. 相关概念研究第12-13页
  2. 关于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理论基础、途径、方法研究第13-14页
 (三) 本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第14-15页
  1. 本研究的重难点第14-15页
  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5页
 (四)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 文献收集分析法第15页
  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15页
  3. 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第15-17页
一、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界说第17-26页
 (一)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含义第17-19页
  1. 道德自律精神的含义第17-18页
  2.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的含义第18-19页
  3.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含义第19页
 (二) 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第19-26页
  1. 我国关于道德自律精神的代表性论述第20-21页
  2. 西方学者关于道德自律精神的主要论述第21-23页
  3.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自律精神理论第23-26页
二、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现状分析第26-35页
 (一)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现状第26-30页
  1. 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是塑造道德自律精神的基础第26-27页
  2.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偏失的表现第27-30页
 (二)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偏失的原因第30-35页
  1. 大学生道德认知需要与高校德育课程设置存在差距第30-31页
  2. 大学生现实生活制约其道德自律情感的提升第31-32页
  3. 大学生道德理想信念转化和群体压力失效使其道德自律意志弱化第32页
  4.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影响其道德自律习惯的养成第32-33页
  5. 其他因素第33-35页
三、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过程第35-48页
 (一)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目标的确立第35-40页
  1. 社会对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目标的要求第35-37页
  2. 大学生自身发展对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目标提出的要求第37-38页
  3.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目标的基本构想第38-40页
 (二)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内容的选择第40-42页
  1. 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第40页
  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第40-41页
  3. 精神教育第41-42页
 (三)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活动的运行第42-45页
  1. 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产生第43页
  2. 大学生道德自律认知的拓展第43-44页
  3. 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体验第44页
  4. 大学生道德自律意志的调控第44-45页
  5. 大学生道德自律行为的引导第45页
 (四)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评估和反馈第45-48页
  1.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评估第45-46页
  2.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反馈第46-48页
四、探究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原则和方法第48-59页
 (一)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原则第48-50页
  1.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第48页
  2. 大学生个体道德自律精神塑造与群体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相结合原则第48-49页
  3.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结合原则第49页
  4.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知行相统一的原则第49-50页
 (二) 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方法第50-59页
  1. 通过思维训练法,深化大学生道德自律认知第50-51页
  2. 通过情感陶冶法,调动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第51-55页
  3. 通过修养指导法,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意志第55-56页
  4. 通过行为训练法,引导大学生道德自律行为第56-59页
结语第59-60页
注释第60-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及其管理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