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7页
    1.1 小麦近缘物种与小麦遗传改良第12-13页
    1.2 小麦近缘属基因资源的导入方法第13-15页
        1.2.1 构建双二倍体方法第13页
        1.2.2 构建附加系的方法第13-14页
        1.2.3 利用代换系将外源基因转入小麦第14页
        1.2.4 利用易位系转移外源基因第14-15页
    1.3 远缘杂交后代的外源遗传物质鉴定第15-22页
        1.3.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第15页
        1.3.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第15-17页
        1.3.3 生化鉴定(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第17-18页
        1.3.4 分子标记第18-20页
        1.3.5 原位杂交技术第20-22页
    1.4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育种中的作用第22-25页
        1.4.1 长穗偃麦草的遗传背景第22页
        1.4.2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成的研究第22-24页
        1.4.3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24-25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1.6 研究内容第26页
    1.7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小偃784-普通小麦栽培种衍生后代ES-6的分子细胞学研究第27-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7页
        2.1.2 实验方法第27-3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2.2.1 ES-6的形态学鉴定第32-33页
        2.2.2 ES-6的细胞学鉴定第33页
        2.2.3 ES-6的原位杂交分析第33-35页
        2.2.4 ES-6的分子标记分析第35页
        2.2.5 ES-6的条锈病抗性第35-36页
    2.3 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小偃784-普通小麦栽培种代换系ES-7的分子细胞学研究第38-4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3.1.1 实验材料第38页
        3.1.2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3.2.1 代换系ES-7的形态学鉴定第39页
        3.2.2 ES-7的细胞学鉴定第39页
        3.2.3 ES-7的原位杂交分析第39-41页
        3.2.4 ES-7的分子标记分析第41-42页
        3.2.5 ES-7的条锈病抗性第42页
    3.3 讨论第42-44页
第四章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菜种子次生休眠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农学参数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监测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