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种子次生休眠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 | 第9-15页 |
1.1.1 种子休眠的概念及类型 | 第9-10页 |
1.1.2 种子休眠的连续群 | 第10页 |
1.1.3 种子休眠机理 | 第10-11页 |
1.1.4 引起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原因 | 第11-12页 |
1.1.5 次生休眠造成的危害及影响 | 第12-13页 |
1.1.6 次生休眠的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1.2 三大类型油菜的生物学特点 | 第15-16页 |
1.2.1 甘蓝型油菜 | 第15页 |
1.2.2 白菜型油菜 | 第15-16页 |
1.2.3 芥菜型油菜 | 第16页 |
1.3.油菜种子外源基因的种间转移 | 第16-18页 |
1.3.1 种间亲缘关系与杂交亲和性 | 第16-17页 |
1.3.2 油菜种间遗传物质相互渗入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力 | 第18-21页 |
1.4.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2 遗传力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2 埋藏处理 | 第22-23页 |
2.3 聚乙二醇6000诱导油菜种子次生休眠处理 | 第23页 |
2.4 破眠处理及休眠率计算 | 第23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3.1 方差分析 | 第24-25页 |
3.2 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3.3 种子埋藏试验品种的整体休眠情况 | 第26-31页 |
3.4 PEG诱导处理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4.1 结论 | 第32页 |
4.2 讨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作者简介 | 第39页 |